升仙太子碑的特色?
飞白体
飞白是用帚子蘸白粉刷字的启发而创造的。它的笔画有的部分呈枯丝平行,转折处笔画突出,今人把书画的干枯笔触部分也泛称飞白。在书写中产生力度,使枯笔产生"飞白",与浓墨、涨墨产生对比,以加强作品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武则天书迹,今见仅此碑。升仙太子碑书法价值不可低估,碑文以今草为主,行书辅之,具有章草韵味。对此,《宣和画谱》卷一这样评价:“凛凛英断,脱去铅华脂粉气味。”现代书法名家倪文东先生评《升仙太子碑》的书法时说:“观其书迹,确有功底,有大丈夫之气魄,真不愧是女中豪杰”。
飞白”的意思是点画中丝丝露白,也有称“飞帛”的,比喻如布帛迎风飞舞。传说是东汉书家蔡邕见工匠用笤帚蘸石灰水刷墙,得到启发而创此技法。唐代飞白书有隶书姿态,横画有波势,又扁侧锋圆转,如章草笔法,得笔断意连、卷曲飞动之妙趣。而武则天的飞白书还有鸟形修饰,非常奇特。明赵崛《石墨镌华》评论说“碑首‘升仙太子之碑’6个大字飞白书,作鸟形亦佳。飞白书久不传于世,此其仅存者耳”。杨剑虹在《武则天新传》中指出:“她写的《升仙太子碑》,集行书、飞白于一体,笔画中丝丝露白,深得飞白佳趣。飞白书上又配以鸟形,蕴含着太子晋乘鹤升天为仙的传说,借以抒发道教思想。笔画灵活流畅,婉约圆转,是书中的上乘佳作。”
所谓“飞白”就是在笔画中具有丝丝露白特点的书法,难度极大,但看上去却极为高雅。武则天当年曾以飞白书把大臣姓名写出来赐给他们,有大臣就上表说:“蒙恩作飞白书,题臣等名字垂赐,跪呈宝贶,仰戴琼文,如批七曜之图,似发五神之检。冠六文而首出,掩八体而孤骞……钟繇竭力而难比,伯英绝筋而不逮。则知乃神乃圣,包众智而同归;多才多艺,总群芳而兼善。”武则天的书法造诣于此可见一斑!
行书是介乎楷书、草书之间的书体,遒劲潇洒,既可方便多数人辨识,又可进行艺术表现。武则天临摹二王的行书,又具备自己的特点。当时有大臣上表这样说道:“臣于梁王三思处见御书杂文尺牍,凡九十卷,跪发珍藏,肃承瑶检。天文景烁,璧合而珠连;圣理云回,鸾惊而凤集。究黄轩鸟迹之巧,殚紫府结空之势。偃波垂露,会宝意而咸新;半魄全曦,象天形而得妙。固已奇踪绝俗,美态入神,掩八体而擅规模,冠千龄而垂楷法。……实可谓天下之妙迹,域中之奇观者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