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前苏联电影《幽灵战车t34》?
幽灵战车T-34获得第18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但影片的名气并不像其他战争片一样来自于对二战苏德战场大场面的宏观描写,而是从微观角度,描绘了几名不愿在战俘营里等死的苏军战俘,最终想尽办法带着目标坦克逃离反坦克炮实验场。这种以小见大的主题,其实能引起观众的认同和* * *声。
虽然本片是一部老黑白片,故事也是常规的战争英雄题材,但它的胜利在于出色的流畅性和节奏感,剪辑不马虎,镜头应用五花八门,充分展现了战斗中的紧张和激烈。尤其是影片中经典的两枪转场,极具实验性和创新性,同时演示了多种坦克兵的操作手法,非常逼真。
影片整体散发着俄罗斯大地的淳朴气息和深沉之美。影片中有一望无际的麦田,有“风吹草低牛羊”的农场美景,有在阳光下挺拔挺拔的白桦林,林中的小溪也在树荫下暴露的斑驳阳光下流淌。然而,在影片中,这些安逸的田园风光却一次又一次地被战争的丑陋所侵扰:在纳粹士兵和军犬的紧急追击下,苏联战俘毫无兴趣品尝白桦林的新鲜,被强迫在卫兵监督下劳动的占领区苏联妇女在丰收年也不会有欢乐。这种强烈的反差确实烘托了影片的沉重气氛,也为英雄的出现做了铺垫。
唯一遗憾的是,为了通过前苏联的电影审查部门,影片为片中的战俘英雄们追求自由和解放,同时遗憾的是有很多程式化的东西。比如影片中的人物可以相应对号入座:坦克车长米沙就像一个标准的政委,自始至终意志坚定,带领其他战俘一起走向自由;
法国修理工囚徒像一个党外进步人士,米沙的助手,但他从不偷拍,被称为第一绿叶;至于另外两名苏军俘虏,他们从胆怯逃跑到最终鼓起勇气战斗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苏军在普通士兵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尤其是结尾过度抬高苏联士兵形象,贬低德国士兵,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影片的艺术性。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在去年迎来了翻拍版。在战斗场景和特效中使用的相当多,但叙事性略弱,但对于喜欢老版电影的影迷来说也是一个不错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