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关于中国现代政治的电影或电视剧?
我非常喜欢一部电影。来来回回看了好几遍,就去了故宫好几遍。
影片根据溥仪的自传《我的前半生》改编,捕捉了以末代皇帝为中心的历史变迁。在整个故事中,“门”被用来形容被权力囚禁的皇帝。用“虢国”来形容溥仪,至死都只能逃避。与大多数皇室题材不同,意大利导演贝尔托卢奇看到了一个生来就是木偶的人。溥仪从人间皇帝,紫禁城里的皇帝,潜心钻研的皇帝,满洲国的皇帝,罪犯,平民到植物学家,工人。这段话全在那首《阿莫在哪里》里。
这部电影本身就是:
一部衰落的中国帝国史;一男二女的情感故事;巨大时代的政治变革;红墙下的孤独少年;一扇永远打不开的门;一条从笼子里逃出来直到死去的蛞蝓;一个充满谎言的世界。为什么要当皇帝?
黄金时代
网友们一直在嘲讽这部电影是“不喜欢萧红的生活”,影片也是褒贬不一,甚至自相矛盾。先说萧红:
其流放地不少于7个城市;我跟踪过4个男人。被遗弃的1个孩子;另一个孩子的死因是个谜;疑似穷的时候出卖身体。但不透过历史看本质就是扯淡。萧红当时的奋斗是女权的象征(虽然她好像不怎么爱自己)。但是它的自我忠诚真的很朋克。比如他不顾家人反对去北京读高中,最后被迫解除婚约。他在抗日团体“明星剧团”中担任演员,用实际行动支持抗日,却被特务机关盯上。自出版的散文集《跋涉》广受好评,再次被特勤局盯上。后来,他们共同发起并发表了《中国文艺家反对内战宣言》。和老公关系不好,离家出走,去日本旅游。回国后,他帮助日本进步作家避免被特务机关追捕。她所有的行为都不符合乱世自保的规律。她的独立思考,善恶分明,与体制对抗,在那个时代是少有的。31岁。他的人生简单来说就是:贫穷,东奔西跑,短命。
霸王别姬
一总结就发现有很多优秀的历史题材,也是高分绝唱。陈导什么时候复出?这是一个谜。。
历史上《霸王别姬》和末代皇帝有重叠。这部电影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时间点,从四个时间点看歌剧的衰落,看演员的一生。
1:北洋政府时期:为太监张公公唱戏
此时的蝶衣和萧楼正在学戏,社会处于一种“只要是人,就会去看戏”的状态。给张公公唱首歌就出名了,这让他们出名了。在满场的剧场上,他们成了“角”。那时候他们是bigbang+ladygaga。
2.抗日战争时期:为日本人唱戏。
日本人坐在剧场里,程蝶衣在台上演《贵妃醉酒》。高潮时喝醉倒地,日军军官青木脱下白手套鼓掌,懂得欣赏和礼貌。后来为了救萧楼,他只身前往日军军营为青木等人唱歌,萧楼为此骂蝶衣是汉奸。总觉得这个板块设计的很好,给懂艺术懂艺术的入侵者表演,不要脸?那么文化有国界吗?发人深省。
3.解放战争时期;为国民党伤兵唱戏
程蝶衣遇到一个没文化的老式伤兵团就被粗暴对待,在台上演霸王别姬更是可笑。萧楼与伤兵发生冲突,被扣上“汉奸”的帽子,但最终因为国民党官员喜欢京剧,以一场生动的《杜丽娘永远在我心中》演出,再次赢得满堂彩。这段话完全承上启下,戏剧从“人不得不听”有了很大的变化。
4.* * *党执政解放后:为* * *党唱戏。
蝶衣又一次在舞台上表演了《霸王别姬》的哑声,萧楼因为害怕再次引起士兵的抗议而出来道歉。谁知* * *党战士不但没有责怪,反而热烈鼓掌,突然集体唱起了《解放区的日子》。抛出戏剧是旧社会产物的理论,让萧楼在鞭笞之下“背叛”祖先,“背叛”戏剧,“背叛”蝶衣。
通过这四个历史阶段,全片反映了现代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衰落。从爱,尊重,亵渎到冷漠。对《蝶衣》和《萧楼》的反应呈现出不同的戏剧效果。对我们的反应是看到文化的逐渐淡忘。现在的年轻人,谁想看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