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理论的发展历程

短评

电影是一门艺术,人类知道它诞生的确切时间和它的成长过程。它是20世纪以来发展迅速、极具影响力的媒体,是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的创意产业。从19年底开始,法国、美国等地区的电影发明家陆续发明了可以模仿人类眼睛和耳朵的光声记录和还原的技术和机器。这种电影技术自诞生以来,已经被企业家发展为电影商业,被政治家发展为意识形态,被艺术家发展为电影艺术,被研究者发展为电影理论。一部电影史,也是电影人探索电影规律的历史。

商人首先看到电影是一项有利可图的发明,并迅速建立了最初的电影公司。到了20世纪初,电影公司集中资金建立生产基地,购买昂贵的制作设备,筹集资金制作故事片,依靠大量观众集体购票观影来盈利。这就形成了商业电影生产和销售模式的雏形。梅·李艾的明星电影公司、爱迪生信托公司和贝沃格拉夫信托公司是早期电影公司的代表。电影语言和电影艺术的产生和发展与导演的实践和理论探索密切相关。起初,歌舞杂耍的制作人是导演的雏形。随着对电影表现形式和电影特征的探索,琉米爱尔兄弟、乔治·梅里爱、埃德温·波特和格里菲斯等早期电影艺术探索者相继出现。这些电影先驱拓展了电影语言和电影创意的可能性。早期电影创作、电影管理、电影探索是三位一体的。此时的电影人也是电影语言的探索者,电影的经营者,是功能完备的电影人的雏形。

华尔街为了追求电影行业垄断经营所蕴含的巨大利益而介入电影行业,电影行业之间的兼并、收购、垄断迅速掀起了一股兼并浪潮。到20世纪20年代初,好莱坞只剩下八大制片厂,分别是米高梅、派拉蒙、华纳兄弟、二十世纪福克斯、广播电视、环球、美国和哥伦比亚。八大公司不仅垄断了美国电影的国内市场,也迅速取代了当时法国电影业在欧洲市场的主导地位。工作室的主要制度特征包括类型片制作、流水线配套、规模化制造、明星营销和首轮院线制。由于工作室强调集体智慧和精细分工,电影人原本完整的原型在集体合作中被消解,电影创作和管理等关键职能也被分解。这种体系需要统一的指挥调度功能,具体影片的控制权集中在制片方手中,形成以制片方为中心的体系。大量的拍摄机会造就了一大批业务娴熟的专业导演,支撑了好莱坞的量产和技术升级带来的产业发展黄金时代。

美国电影的强大竞争力迫使欧洲电影寻求突破;19年底在欧洲兴起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也为电影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形成了一系列欧洲先锋派电影活动,发端于1910年底,在1920年底达到顶峰。活动中心主要是德国和法国,大量学者和艺术家成为导演。欧洲先锋派电影一般分为印象派电影、抽象电影、纯理论电影、绝对主义电影和超现实主义电影,其代表流派、人物和作品有印象派的德吕克的《发烧》、抽象电影费尔南德·勒切列斯的《机器之舞》、纯理论电影谢尔曼·杜拉克的《第927号唱片》、超现实主义电影路易斯·布努埃尔的《一只安达卢西亚的狗》等。(一)这种个人风格突出的电影,加强了导演对电影的控制力。

在世界的另一边,苏联自建国以来就特别重视电影的意识形态功能,积极培养了一批有才华的电影人。以库里肖夫、爱森斯坦、普多夫金为代表的苏联电影学派提出了第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导演创作理论:蒙太奇理论,并将其应用于创作实践,贯彻了导演中心制原则。不朽的“战舰波将金号”就是这一理论的实际成果。

“二战”改变了世界格局,也深刻影响了电影。“二战”的创伤和战后的政治幻灭,让整整一代年轻人以创造性的方式倾诉自己的失望和愤怒。从1945年罗西尼拍摄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开始,在意大利掀起了一场具有社会进步意义和艺术创新的电影运动,后来被称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1956年,格里高利·丘克拉伊根据鲍·拉普列涅夫的同名小说拍摄了电影《四十一》,拉开了苏联诗歌电影的序幕,苏联在斯大林之后开始迎来电影创作的春天。

在法国,巴赞开始通过《电影手册》聚集一些对电影叙事和电影本体进行深入研究的年轻人。巴赞对蒙太奇思维和表现手法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提出了著名的“长镜头(景深)”理论。电影手册还专门研究好莱坞经典,从好莱坞商业电影导演中挖掘电影作者。许多导演在法国首次亮相。1958年,《法国快报》专栏作家弗朗索瓦·吉尔(Franç ois Gill)首次用“新浪潮”来形容新兴的电影现象。《四百遍》《疲惫》等新浪潮电影,不仅反映了整个时代,也充分体现了创作者个人的理解、思考和风格。新浪潮是生产技术和方法的革命。从新浪潮电影的实践来看,新人们普遍反对好莱坞的制片人中心制,提倡电影作者理论。比如葛达尔认为“拍电影就是写作”,同时一些新浪潮电影实现了自主制作,对美国等国家制作体系的发展和完善产生了重要影响。

电影作者理论是导演研究的重要理论,对导演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这一理论是由法国新浪潮的主要人物:特吕弗、葛达尔、克劳德·夏布洛尔等提出的。它认为电影和小说、音乐、绘画一样都是一个人的作品,也就是电影编剧——导演的作品。并不是所有的导演都可以被称为“作者”。电影编剧的资格包括:(1)导演的个性和个人风格体现在多部电影中,把个人的东西带入主题,导演不是执行者。⑵电影应该有某种内在的意义,它是后天形成的而不是之前存在的。(3)电影作者是对电影制作有完全控制权的人,没有导演和编剧之分。葛达尔、特吕弗、安东尼奥尼、费里尼、希区柯克等人是电影作家的代表。具有电影作者资格拍摄的电影,是“作者电影”。作者的电影也被称为艺术电影,与类型电影相对。作者理论的本质是强调电影导演是主要的创作者和最终的终结者,其判断是基于导演对作品的控制。

可以说,在百年历程中,创作启发理论,理论促进创作,成为一个互动的发展过程。电影理论的发展与每一次重要的电影创作运动密切相关。苏联学派的探索、法国和德国的先锋实践、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分别启发了蒙太奇理论、先锋理论和真实美学的建立。法国新浪潮运动和法国电影手册学派相得益彰,享誉世界。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和巴赞的长镜头理论加深了我们对电影的理解。电影作者理论强调导演的核心作用,加强对电影实践的指导。好莱坞的制片厂制度、类型片模式以及后来的新好莱坞独立电影都是电影产业化的典范。完全导演理论在电影制片人理论和制片人中心制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了导演的完全功能和与投资人的关系,建立了从新好莱坞、新浪潮到新生代的导演模式和导演资本制的运用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