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棍列传的作品赏析

关于《恶棍列传》的主题博尔赫斯在序言中也有所提及,按照他的说法,“这不过是一个年轻人不敢去创作小说,只好去篡改重述别人的故事”。而乍眼一看作品当中确实没有什么太多哲学性的内容,虽然对社会状况有所反省却又不成系统,侧重于人物塑造而非现实状况。因此,《恶棍列传》可以视作博尔赫斯的练笔制作之作,相当于乔伊斯的《室内乐》。

《恶棍列传》中的短篇小说标题如《心狠手辣的解放者莫雷尔》、《难以置信的冒名者汤姆·卡斯特罗》、《无礼的掌礼官上介野》、《蒙面染工梅尔夫的哈基姆》、《杀人不眨眼的比尔·哈利根》等,这些冗长的修饰语固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简约、流畅的表达,但却一目了然地点明了被修饰者的特征、身份乃至背景。通过阅读小说标题,读者就能大概得知主人公的身份,正如文章标题所提示的,他们分别是“解放者、冒名者、掌礼官、染工、杀手”等。在这些表明身份的词语前面,作者用“心狠手辣的、难以置信的、无礼的、杀人不眨眼的”等含有贬义色彩的词汇进行修饰,明确表达了这些主人公的性格特征。这些繁复的修饰语不但没有消弱作品的表达,反而有助于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而且在阅读完作者生动的描写之后,能很快获得认同。而对这些冗长标题的态度,作者表示“如果加以淡化,很可能毁了它们”。

和传统小说中的正面人物截然不同,《恶棍列传》中塑造了一系列反英雄———“恶棍”形象。《心狠手辣的解放者莫雷尔》中的莫雷尔是个好话说尽,坏事做绝的专门从事买卖黑人罪恶勾当的人贩子。他利用黑人奴隶向往自由的心理,把他们从一个庄园里骗出来,经过多次买卖,从中赚足金钱后,却将他们秘密枪决。《难以置信的冒名者汤姆·卡斯特罗》中的汤姆·卡斯特罗是个有点痴呆的流浪汉,按照作者的话说,是个根据逻辑推理应该被饿死的傻瓜,然而他却戏剧般地遇上了头脑灵活、会出主意的黑人博格尔。在博格尔的策划下,他成功地顶替了和他自己有天壤之别、在法国受过教育却不幸死于海难的一家名门望族的长子蒂奇伯恩,并赢得了因思念儿子而神情恍惚的蒂奇伯恩夫人的信任。引发了一系列闹剧,最终因博格尔意外死亡,自己想“继续撒谎但底气不足”而暴露,成为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杀人不眨眼的比尔·哈利根》中的比尔哈利根生于纽约一家大杂院的地下室,十二岁时,羸弱、撒野、下流的他开始了自己作为恶棍的学徒期,加入了在下水道里活动的黑帮“沼泽天使”帮,专干抢劫的勾当。到二十一岁被自己的朋友累加特击中而送命时为止,几乎还是孩子的他已经欠下二十一条人命,“其中墨西哥人还不计算在内”。这些“惊世骇俗”的人物,来自世界不同的城市和地区,从事不同的罪恶勾当,但他们都具有狡诈、凶残等性格特征,和传统小说中的正面英雄人物相悖,这样穷凶极恶的人物集中出现在《恶棍列传》作品集里,不得不说是作者的精心安排。

《恶棍列传》中繁复幽默的语言、稀奇古怪的人物、离奇荒诞的故事情节以及粗陋恶劣的生活环境、不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尽显了作品的巴洛克风格。具有“自然而不失平淡,奇绝而不失于怪异”(帕斯语)的神奇效果。通过细读作品,可以很好地了解这位南美洲作家的另类写作风格。1961年第四期《世界文学》杂志曾发表一则关于博尔赫斯的动态,其中引述阿根廷作家坎托对博尔赫斯作品的评论:“他们(指博尔赫斯和玛莱亚)作品中反映的现实是畸形的,混乱的,那是因为他们那时候的社会是畸形的,混乱的,因此还是真实的。”由此可以看出,《恶棍列传》是作者运用小说技巧叙写真实生活的典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