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来历和历史

清华历史源于1901年清政府与八国联军所签订辛丑条约中约定的庚子赔款。

清华历史源于1901年清政府与八国联军所签订辛丑条约中约定的庚子赔款。到1904年,各国谈判要求以金折算赔款,同时银价下跌,清廷需支付更多银两,财政极为困难。外务部于11月30日指示大清驻美公使梁诚与美国交涉用银赔款问题。

继12月1日的第一次会晤后,12月5日上午,梁诚再次就用银赔款问题会晤美国国务卿海约翰,期间海约翰提出“美国所收庚子赔款原属过多”,两方协商并确定核减赔款。之后经过梁诚的努力沟通,中间虽因粤汉铁路废约产生阻碍,但最终将商定减免赔款并将退还款项用于培养人才与赴美留学。

美国国会同意将赔款处置权授予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当时对美国赔款折合24,440,778.81美元,年息4厘,罗斯福总统决定限定赔款基数为13,655,492.69美元,其余部分从1909年1月起逐年退还清朝 。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7月11日,美国关于核减赔款的公文由驻华公使柔克义送达清朝,外务大臣庆亲王答复为:“体会新近贵国总统希望鼓励我国学生赴美入学校及求高深学问之诚意,并有鉴于以往贵国教育对于我国之成效,大清帝国政府谨诚恳表示此后当按年派送学生到贵国承受教育。”同日,清朝外务部致函美国公使馆,派遣唐绍仪作为特使赴美。

1909年(清宣统元年),美国开始退还赔款。5月,美国公使馆照会外务部,派汉务参赞丁家立为代表负责留美事务。因美国大学9月即将开学,丁家立督促清政府:“急速选派,尚可及时。如再稍事稽延,则入学势必逾期”。5月29日,清政府外务部特派左参议周自齐处理留美事务。

6月2日,外务部将《收还美国赔款遣派学生赴美办法大纲》奏折稿递交学部,并未获同意与上奏。两部来往咨函意见不同:外务部尚书梁敦彦等人主张招收幼年生(15岁以下)留美,便于英文学习;学部声称幼年生“国学既乏根基,出洋实为耗费”,主张招收中年人(30岁以上)留美。最终取折中方案后,学部才最后同意与外务部会同上奏。

7月10日(农历五月二十三日),外务部与学部***同上奏《外务部为拟定收还庚子赔款遣派学生赴美办法大纲事奏折》并于当日朱批获准,奏章中主张设立“游美学务处”并附设“肄业馆”。7月17日(农历六月初一),游美学务处正式建立。

8月25日,外务部、学部正式札派了外务部署左丞、左参议兼学部丞参上行走周自齐[注 3] 担任总办,由学部员外郎范源濂和外务部候补主事唐国安担任会办。同时,由驻美公使馆参赞容揆担任驻美学生监督。最初在北京东城侯位胡同内办公,后迁入史家胡同。

9月,将西直门外“清华园”移交游美学务处建设肄业馆。外务部中堂那桐选定清华园作为肄业馆场地,经批准后,开始修理建筑,原计划1910年秋即可使用,不料工人罢工数月。期间建校门(现二校门)、修缮工字厅、建造一院(清华学堂西半部)、二院、三院、同方部、北院,以及校医院,先后于1911年前后竣工,建校时校园面积450亩(27公顷)。

1911年2月,肄业馆改称“清华学堂”(全称为“帝国清华学堂”),由军机大臣那桐题写校名。3月,在宣武门内学部举行入学复试,录用全部468名学生。1911年3月30日(农历三月初一)举行暂行开学仪式(中等科),4月1日高等科开学,4月3日(星期一)开始上课,教师由基督教青年会从美国聘请,游美学务处同时也迁入工字厅办公。

清华大学的成就

清华大学逐渐成为世界知名的高等学府,它在工程学、计算机科学、自然科学、管理科学、文化和人文学科、法学和公***政策等领域取得了可观的成就。2018年,清华大学排名在全球高等教育机构的QS和THE排名中均位居第一百名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