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东里镇东里镇
附:该乡在成城镇东北12km处。面积1.5平方公里。人口1.9万。潮城饶县(市)是闽、粤、赣三省重要的水陆交通中转站。清朝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广东海关在此设置了正税口岸。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为初具规模的商埠。至今已发展成为潮汕工艺品出口基地。目前有塑料制品、果脯、羊毛、服装、刺绣、木雕、竹器、家具等30家工厂,产品远销美国、德国、日本和东南亚国家。新建的南湖商场是潮城饶三县(市)农副产品集散地。324国道经过这里。改革开放以来,东里镇经济发展迅速,逐步形成了以工、贸为主体,以农业为依托的外向型、基地型发展格局。东里镇曾是海外著名的“通江汇流”,被誉为“百年商埠”,商贸非常发达,逐渐发展成为周边地区的商品贸易集散地。
东里镇现有工业企业1万余家,逐步形成了五金机械、食品、科技、服装纺织、塑料橡胶五大支柱产业,外资企业30余家,年产值近6543.8+0亿元。东里镇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工业区设施齐全。镇水厂日产2万吨,在建的第二水厂设计日产654.38+0.5万吨。区内有一座110 kV变电站和两座热电站,年发电量4800万千瓦时。程控电话近2万部,还开通了“视频通”、“互联网”、“电子商务网”等网络。东里镇在搞好投资硬环境建设的同时,还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以优质的服务营造良好的投资软环境,吸引了大批国内外客商投资办厂。
东里镇的农业生产也很发达,建立了面向国内外市场的水果、水产品、畜产品生产和出口基地。远近闻名的“张琳凌琳”种植面积达2200公顷,石鼎、贺州等专业村的三鸟养殖基地初具规模。1.东丽第三中学(初中部)
学校创建于1993年9月,2001年6月被评为“达标学校”。2002年6月,成为全区初中首批“一流学校”之一。2005年7月,原张琳中学并入学校,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
2.苏北中学苏北中学创建于1946。它是由民主人士陈先生向苏北各乡镇集资,华侨赞助发起的。原称“澄海私立苏北中学”,首任校长是著名教育家、书法家王先生。1953年改为公办,名为“澄海县第三初级中学”。1959 1更名为“汕头市苏北中学”,同年11更名为“澄海市苏北中学”。文革期间,改名为“辽源展销”“东里中学”。1984年秋,恢复“澄海苏北中学”校名。2003年4月更名为“汕头市澄海区苏北中学”。
3.东里中学
东丽中学创办于1980。学校由原东丽工业小学改建为初级中学,命名为东丽联合初级中学,原址在东丽元亨街元亨庙,首任校长为校长周继泽。1982年,东丽联众开办“业余夜校”,最初承担干部职工学历培训,后面向社会招生(夜校2004年停办,计20届)。1984,学校更名为“东里镇初级中学”。次年,东里镇政府开始筹建明德新学校。1987年9月,学校迁至明德新校区。1988年9月,学校创办第一个职业高中班,更名为东丽职业中学。2001年9月,根据上级要求,学校更名为“东里中学”。2002年8月,东里中学再次迁至现址办学。2005年6月30日,学校通过区教育局督导评估,成为澄海区一流学校。
本学年(2006-2007)有50个教学班,3071名学生,其中初中班19名,高中班165438名,高中班31名。
4.东丽第四中学
澄海东丽四中位于东丽镇东丽新桥东侧。是一所1998年8月创办的农村初级中学。原校址在东里镇南河大道中段东侧。2002年8月,根据东里镇教育布局调整的需要,与东里中学的校址进行了互换。2003年被评为“达标学校”,2004年被评为“一流学校”,2005年3月被评为“双优学校”。
学校占地面积1324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220平方米,含办公楼;二层教学楼5栋,教室22间。一栋实验楼,4个计算机实验室和仪器室;师生食堂。2006-2007学年有22个班,共1317名学生,主要招生来自周楠、贺州、镇三、新兴、关彝、南社、东河、头冲。
5.东里小学
天后宫、新兴街古港、关彝秦牧故居、张琳古港纪念碑、红头船展览馆...
嘉庆四年,潮州府澄海县张林寨镇出现了一座四合院——“西塘”。光绪年间,由南社鸿嘉购置,庭分按苏州园林风格扩建。土地虽多亩,但亭台、假山、荷塘、客厅、书房、花园一应俱全。从此被誉为“名潮园”,可见其魅力不亚于拙政大观。
张琳古港旧址是红头船起航的圣地。曾是清朝的“海上门户”,当年通至北方的福建、台湾省、杭州、宁波、上海,南方的越南、暹罗、马来西亚、婆罗洲、印度尼西亚。从这里,潮人的祖先漂洋过海来到东南亚国家生活和贸易。早在康熙时期,清廷就在清初放宽海禁,商人集资造船,出海。第一艘红头船驶出张琳。据史料记载,在清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100年间,从张琳古港乘红头船漂流到暹罗的潮人多达1.5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