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县大地震为何会成为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

462年前的今天,也就是明朝嘉靖三十四年腊月十二(公元1556年1月23日),关中地区发生一次大地震。这次地震的震中位于陕西华县(今渭南市华州区),现代科学家根据历史记录,推测当时的地震强度为8.3级,烈度为11度。由于华县位于关中平原东部,这次地震对关中地区造成的破坏力度相当大。

华县大地震泥塑

1、为什么科学家会推断华县大地震的强度为8.3级?

古代是没有办法去测量当时地震的震级和烈度,只能通过史学家的记载进行估算。《明史》上当时是这么描述这次地震的:“三十四年十二月壬寅,山西、陕西、河南同时地震,声如雷。渭南、华州、朝邑、三原、蒲州等处尤甚。或地裂泉涌、中有鱼物,或城郭房屋,陷入地中,或平地突成山阜,或一日数震,或累日震不止。河、渭大泛,华岳、终南山鸣,河清数日。官吏、军民压死八十三万有奇。”

明代官员秦可大曾亲身经历过这次大地震,他在时候写道:“受祸人数,潼、蒲之死者什七,同、华之死者什六,渭南之死者什五,临潼之死者什四,省城之死者什三,而其它州县。则以地之所剥剔近远分深浅矣”。

从这些古书上记载来看,当时出现的征状有:地裂泉涌,房屋陷入地下,说明地面裂缝很大,地下水都涌出来;平地上突出山梁,就是地壳通过挤压变形。而目前人类对于地震的等级分为12级,其中小于4.5级的称为有感地震,几乎没有破坏力;震级在7级以上,破坏力随着震级的提升而增大,8级地震就会出现破裂倒塌,树枝断落等现象,9级就会出现地下水管破裂,地面出现裂缝,小建筑物倒塌等。另外从地震的烈度来看,烈度为10度时,建筑物普遍摧毁,表现为房屋倾倒,道路毁坏,山石大量崩塌,水面大浪扑岸;烈度为11度时,表现为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毁,地表产生很大变化。所以,根据古书记载的表象,现代科学家就认定当时的地震震级至少在8级以上,烈度在11度。

华县大地震也影响了华山奇观的形成

2、地震为何会造成这么多人死亡?

史书记载,这次地震造成83万人死亡,成为人类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天灾。那么为何会死亡这么多人呢?

首先华县地处关中平原,自秦汉到唐末,关中一直就是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人口稠密。虽然自五代时期起,经济中心东移,但因千余年的累积,明朝时期此处还是全国人口最多的地方,因此大地震造成的伤亡人数也就最多。

其次是地震的时间。据记载,地震发生时,正是子时,也就是晚上12点左右,而时间又值腊月十二。也就是说,这个时候,正值四九,是一年之中最冷的时候。天寒地冻,古代人早就钻进被窝里熟睡,突然发生地震,深更半夜,根本就搞不清楚发生了什么事情,来不及逃生。秦可大说潼关等地70%的人死亡,说明很多人就直接被掩埋在废墟之下。

另外,导致人数伤亡过大的原因就是房屋建筑。陕西地处西北,自古建筑都是土坯堆积而成,房屋抗震程度差,这也是一个客观原因。

地震产生的次生灾害比较严重。关中平原北依渭河,南临秦岭,大地震造成河水上涨,山崩地裂,因此也成为造成人员伤亡人数过大的一个重要因素。

最后一点就是,地震后的灾后防疫不力,造成大灾后出现大疫。由于交通不便,当时明朝首都远在北京。等到嘉靖皇帝接到报告,已是第二年的二月了,三个月都过去了,就谈不上震后救灾了。另外,地震后,灾民无处安置,造成冻死、饿死的人不计其数。加上第二年,粮食绝收,瘟疫流行,这也成为人员伤亡过多的原因。

唐高宗的乾陵陵园在地震中被毁

3、地震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在大自然面前,人类就很渺小,尤其是地震对人类的杀伤力非常大。然而,地震也会对大自然界进行重新修整,甚至达到鬼斧神工的境界。陕西的华山、翠华山都是经过很多次的地壳运动造就了今天的雄伟壮丽景色。翠华山上有一个天池,其实就是由于地震,造成的堰塞湖。

而对于古建筑,地震有着巨大的破坏力。西安市的小雁塔,原有15层,华县大地震之后,塔顶两层被震毁,成了13层,就是当今现在的模样。而位于乾县的唐高宗乾陵陵园被完全毁掉了。

小雁塔顶部两层被震毁,15层变成13层

4、关中还会发生大地震吗?

从我国的地震分布带来看,渭河平原地震带位于渭河平原或渭河盆地,系地堑式构造平原。位于陕西省中部,介于秦岭和渭北北山(老龙山、嵯峨山、药王山、尧山等)之间。分布范围为西起宝鸡,东至潼关,海拔约325~800米,长约300公里。南北宽窄不一,东部最宽达100公里,西安附近约75公里,眉县一带仅20公里,至宝鸡逐渐闭合成峡谷,形似“新月”。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

有记载以来,这个地震带内***发生4.7级以上地震160次左右。其中7-7.9级地震7次;8级以上地震2次。以后会不会发生大的地震,真的很难说,比较渭河平原地震带属于比较活跃的。

翠华山的天池就是华县大地震后形成的堰塞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