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歌解释
挽歌(Elegy)是写给死者的诗歌。挽歌是古人送葬时所唱的歌,由乐曲和歌词两部分组成。春秋战国时期,挽歌已经产生了。汉魏以后,唱挽歌成为朝廷规定的丧葬礼俗之一。与此同时,挽歌开始冲破送死悼亡的樊篱,有了更广的应用范围,许多士林名流耽爱挽歌。至六朝时代,唱挽歌成为一时之风尚,许多名士借此显示其蔑视礼法、潇洒不羁的风度。挽歌独特的悲哀情调和凄丽的美学风格表达了士人以悲为美的美学观念,也是他们独具风神的生存哲学的诗意显现。“尽管他们并没有去选择自杀—死亡,却把经常只有面临死亡才最大地发现的存在意义很好地展露了出来。他们是通过对死的情感思索而发射出来的生的存在。”(李泽厚先生语,同上)挽歌与挽歌诗的真正价值也就在于此。罗曼罗兰说:“每个人都要轮到去登上千古长存的受难的高岗。每个人都要遇到千古不灭的痛苦,抱着没有希望的希望。每个人都要追随着抗拒过死,否认过死,而终于不得不死的人。”(《约翰克利斯朵夫》,第3卷,《傅雷译文集》,第7册,页415)因之,对生命消逝的咏叹便成为文学艺术的一个永恒主题。这一主题在我国中古时代的挽歌和挽歌诗中有着生动的表现,千载以下,仍然令人回味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