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切糕“重出江湖”,现在明码标价却无人购买,是后遗症吗?
前些年的“天价切糕”事件想必大家都还有印象吧,当时有很多人就是因为这突然出现的切糕而“倾家荡产”,最有名的就是那个16万的切糕吧,此事一出,大街小巷便流传着“切糕一碗,倾家荡产”这么一句顺口溜,可见当时的“天价切糕”事件多么的轰动。
一、切糕是如何一步步沦落到被全民抵制的?
因为切糕多来自我国新疆的少数民族地区,东部的许多省市都没有这个小吃。
所以,许多内陆地区的人见到切糕都是为了图一新鲜,买来解解馋顺便满足好奇心罢了。
但是,他们一定万万没想到,就是这个不起眼的切糕却能导致他们“倾家荡产”。
原因正是一些不良商贩,借助切糕在消费者心中的新鲜感,故意将价格说的模棱两可,从而故意坑害消费者。
但是,社会不可能让他们的不良生意做的如此嚣张,随着事情的发酵,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被坑,公安部门也开始着手整治这种不良风气,虽然这种“价格计谋”的手段被制止了,但是这些不良商贩又逐渐的钻了别的地方的空子,再次找到了新的坑害消费者的歪门邪道。
后来他们确实是把价格说得清楚了些,不在随便偷换“斤”和“两”的概念,但是只要有消费者来购买,他们就开始在分量上做手脚,不仅在电子秤重计上做手脚,缺斤少两,而且还故意将切糕切大,顾客要一小块,不良商家们恨不得一刀切一半下来。
要知道,切糕是由多种果蔬和坚果加上蜂蜜等制品混合制作而成,可谓十分的厚实有分量,小小的一块可能就是几斤的分量,这些商家还规定,一刀切下来不退不换,所以,一些不良商贩就借助这一点,明目张胆的坑害消费者,从而达到他们强买强卖的目的。
但是,逐渐的这种行为也是被公安部门给强烈制止了,但是不良商家们还是不知悔改,继续找一些歪门邪道来坑害消费者、抹黑切糕这个行业。
他们见此路不通决定另寻他路,他们就在原材料上动手脚,打着纯天然无公害的新疆瓜果的名义。
卖着一些劣质的瓜果,腐烂的、生虫的、掺水发霉的不在少数,不仅口感很差,而且还十分威胁消费者的健康,最后这个行业逐渐的被这群人给消磨的不成样子了,可谓臭名昭著,遭到了很大一部分消费者的抨击和抵制,“天价切糕”也在人们的心中留下了不可扭转的固有印象。
二、昔日切糕“重出江湖”?此糕非彼糕?
如今,“天价切糕”逐渐销声匿迹,传统的切糕明码标价的登场,但是就是这种好看又好吃的切糕,现如今明码标价五元一两了销量又是如何呢?
还是有不少消费者表示五元一两,换算成斤五十元一斤,价格也不算便宜,再加上切糕的制作方式就决定了它的密度大,所以十分容易花个好价钱却只能尝到几口,再加上有些商家还是有“少要多切”的现象存在,所以,不少市民表示为了能够避免引起一些不必要的争端,还是选择不去购买的好。
三、昔日切糕痛失民心,如今能否东山再起?
是不是切糕这个行业就再难进入大众的消费市场了呢?切糕是我国新疆地区非常流行的传统美食,由于新疆的气候和地理优势,导致他们那里生产的瓜果和坚果十分好吃,因此当地人民便将这两类食品结合到一起制作成了切糕,切糕的制作流程也是非常麻烦的,而且原材料的价格也是比较高的,其实售卖的价格相对高一点也能理解。
但是不能接受的是,一开始的黑心的经营模式,和满是套路的坑害消费者的手段。
因此,即使现在的切糕行业逐渐的整治的走上正道,但是还是很难在进入广大消费者的视野,毕竟“狼来了”的故事谁都害怕再会重演。
总结:
俗话说:“人无信而不立”,做人做事都要讲求诚信,做生意也一样,诚信经营是基本,讲求诚信才能做大做强,一昧的追求眼前的利益是无法维持长久的。
要把目光放长远,极度的野心只能让自己在利益的漩涡中越陷越深,从而断绝了自己的退路。
所以,不要三番五次的掠夺消费者的悲悯之心,一旦形成固有印象,就很难再有翻身出头之日,“天价切糕”就是最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