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罗布泊的影片评价
儿时看电影《年青的一代》,记住了主人公肖继业,也记住了那面被山谷的风所吹动的红旗。后来自己也成了年青的一代,拿起了地质锤与罗盘 ,一路寻找向北的方向,一路敲打结晶的矿石,不时在祖国的各地遇见肖继业,不觉已经30年。今天,没想到又遇见了肖继业,他出现于银幕之上,体形有点走样,精神依然灿烂,他已更名为阿扎提,走进了天山电影制片厂的新作《生死罗布泊》。
罗布泊,我是知道的,它被人们称为“死亡之海”。当年彭加木就在那里失踪,在那里献出了生命;当年航空物探的飞机曾经盘旋在罗布泊的上空,发现了钾导致的放射性异常;当年一批批男女地质队员穿过一百座魔鬼城、踏上十万顷盐碱壳,寻到了盐晶,挖出了卤水,找到了大型的钾盐矿床 。如今,罗布泊已有了绰绰的人影,已建成了钾肥工厂,已形成了矿业城镇,生产的钾肥也已滋养了大江南北的庄稼。一度干涸的罗布泊已经起死回生了,成了“希望之海”、“重生之海”。
“死亡之海”起死回生的过程,是一部风起云涌、震撼人心的历史。《生死罗布泊》的编剧黄世英等人,用了5年的时间,研读斯文·赫定的《罗布泊探秘》、黄文房的《罗布泊地区考察史》等上百种文献,对罗布泊的地理、地质、人文等条分缕析,勾勒荒漠茫茫、生命渺渺的特殊环境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影片是对其中一个片段的撷取:地质队员深入罗布泊腹地进行钾盐调查,走进去的是8位,从罗中到罗北,每前进一步,都面临着生与死的抉择与考验,并不断有人在前进的路上献出了生命,73天后,只剩下了奄奄一息的3位。但正是他们背出的满满一壶的卤水,标志着人口众多、化肥资源有限的祖国再添一处钾盐矿产地!
整个行程,没有豪言壮语,不多的对话涉及的无非粮食、化肥,无非孩子、家庭,无非纪律、安全,无非见到卤水、还是没有见到卤水。但是,如同铿锵有力、豪情满怀的背景音乐,地质队员们自始至终都在演绎着抉择的勇气和魅力——是选择生,还是选择死?这不是问题。这支地质队伍进罗布泊之前,就有多支队伍因装备、气候问题无功而返甚至牺牲在途中了。地质队员们毅然选择了可能的死亡,踏着前人沉痛的教训前行。途中,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刘胜死了,只因为要改善大家的伙食,被无情的湖水吞没。省下粮食给孩子们果腹的老陈死了,在为后来者插测旗的时候,脚下出现巨大的滑坡,他被滚滚的流沙吞噬了。开路先锋尼扎提死了,由于地面塌陷,他连人带车,还有对生活的希望、对未来的憧憬,都一起在巨坑里消失了……他们是多么热爱生命呀,那只一路上被细心照顾而得以存活的小鸟可以作证。而地质队员们自己却每前进一步,都与可憎的死神近了一步,选择了“继续前进”,便选择了义无反顾!
是遵章守纪,还是违规乱约?这也不是个问题。队长阿扎提,一遇情况就爬进驾驶室,滴滴答答地发电报,向上级汇报。刘胜死后,他命令队员不可独自行动,滴滴答答之后,队伍“继续前进”。老陈死后,悲伤的歌声和着滴滴答答的电报声,他颤动地命令:“继续前进!”尼扎提死后,队长看遍了每个队员坚毅的面孔,依旧要打电报,但隐瞒了这次的事故,因为他理解同行的战友,找到钾盐,比自己的生命重要。所以哪怕选择了违纪,队伍也要“继续前进” !
是墨守成规,还是革故鼎新?这更不是问题。只剩5位地质队员的队伍抵达了设计中的目的地罗中,找到了化石,挖到了芦根,可是每一个探坑都不见期待中的卤水。队员们失望至极。随队的女地质队员冷嵋冷静分析,理智求索,提出了“盆地中心迁移”的假说,指出罗中不是钾盐汇聚的盆地中心,而30多公里外的罗北才是。队伍是鸣锣收兵,还是到罗北一探?如果按原计划返回,燃油足够、饮用水也足够,可谓生命无忧,也算圆满完成了任务。如果到罗北,盐壳茫茫,前途莫测。可是,他们选择了罗北,选择了把队伍分成两支,水分成两份,二人原地留守,三人前去勘测,结果找到了卤水,验证了假说,创新了理论,钾盐矿床的勘探获得了突破。创新,并付诸行动,这才是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
《生死罗布泊》以它的大气磅礴重新铸造了地质人之魂!
影片拍摄手法独特,将“大耳朵”罗布泊、神奇的雅丹地貌、浩瀚的沙漠等独特的风景与几代地质人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奉献和牺牲的崇高精神结合起来,独特的视角、42天的实地拍摄、大量的航拍方式、民族特色浓郁的音乐等元素,使该片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视觉冲击力。(网易评)
作为一部现实主义电影,该片深刻挖掘了自身与形象不可分离的思想深度和丰富性,使得这部影片具有了崇高的情怀和境界,是一部表达了时代精神的电影。它主题鲜明、人物塑造非常有质感,独具艺术魅力,显示出打动人心的力量。(饶曙光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