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高战役的作战总结

在八年抗战期间,正面战场所进行的各次会战中本次会战的规模不大(日军参战部队只有两个半师团;中国参战部队主要是第74、第70、第72、第49军,加上在武宁方向策应的第78军,也只有5个军),作战地域较小(从泉港至安义,南北约80公里;从南昌附近至上高以东,东西不过80公里左右,属于日军所谓的“短距离截断作战”),持续时间不长(从3月15日到4月2日,只有18天),但对中国军队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始终掌握着战场主动权而致胜的会战,在当时称为“上高大捷”。

上高会战的胜利,得益于中国军官良好的战斗素质和正确的战斗指挥,来源于全体官兵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体现了中国军民团结一心、同仇敌忾的民族气节和高度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这次战役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中华民族的抗日斗志。

这次会战之所以能够获胜,是因为针对当面敌情制定了正确的战役方针和作战计划。当面日军兵力不大,但十分骄狂,以其两个半师团还不到的兵力而欲寻歼中国第19集团军主力(特别是第74军)。当其刚刚集结时,中国方面即判明其企图,决定在第一、二线阵地节节抗击,迟滞和消耗日军,控制主力于机动位置;待日军进至第三线主阵地前已相当疲惫时,再集中兵力予以反击。战役打响后,日军本欲作向心合击,而中国第70军却反其道而行之,故意作离心退却,诱使北路日军更加向北,这不仅破坏了日军的合击企图,而且使中路日军的右侧背暴露;随后,又以第49军击破南路日军,暴露其左侧背,使日军只有分进,没有合击,反而造成中国军队包围日军的有利态势。这样,从战役第一步起,中国军队就立于主动地位。“致人而不致于人”,这是取胜的第一着。  中路日军主力突过第一、二线阵地后,更增加了骄狂心理,不顾侧翼暴露的危险,继续向中国第三线阵地进攻,无异自入口袋。中国第74军凭借既设阵地,以逸待劳,坚韧防御,抗击日军在数十架飞机掩护下的猛烈进攻达6天之久,争取了时间,使第70、第72、第49军能及时从两翼赶到战场,集中优势兵力对第34师团构成合围,按预定方针、在预定战场实现了预定计划。这是取胜的第二着。  战前将战区内的道路尽行破坏,给日军汽车、战车、重炮的运动造成障碍,使其优势装备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并增加其运输补给困难,这也是会战中取胜的重要一着。  但中国方面以绝对优势兵力将孤军深入、疲惫已极、伤亡过半的日军第34师团四面包围,压缩于极狭小之范围内,从3月24日至27日连攻3天,仍未能将其全歼;27日以后,在兵力并不大的日军增援部队接应下,反任其拖着大批伤员突围而出,说明中国军队的攻击精神和攻击力量都太弱。正如中国军事当局在《上高会战之经过与检讨》中所说:“中路之敌既不顾两翼之有无依托,而孤挺进之时,已为我合围歼敌之好机。此时我74军全军迎击于前,70军尾击于后,49军(欠1师)侧击于右,72军围攻于左,战斗态势既形成于四面包围,而复以最大优势之兵力对此包围圈内后援已绝之三千残敌,期一举而尽歼之,非力所未逮。不图于包圈南北直径缩小至五公里之时,敌竟突围逃窜,卒未能达到歼灭之目的,不无遗憾耳 。” 在本作战途中到任的第11军参谋长木下勇军在昭和18年(1943年)12月,就本作战回忆如下∶“我在3月19日到达汉口时作战刚刚开始,军的作战计划也好,指导也好都甚为拙劣。当然与参谋长变更也有关,对于军的根本计划而言,并不对这些师团进行直接指导,而是仅仅指示其攻击目标以及作战期间,听任师团随便进行其计划,这简直是胡来!  因此,在作战途中,第33师团和第34师团之间出现不成系统现象发生,形成了后者达不成预定目标的状况,军部也陷入了困境。虽然第33师团达到了目的而进 行反转,但是却造成了第34师团陷入了困境那样的状况。25日左右,我觉得这样下去不行,向军司令部请求带山口,大根田参谋乘飞机去南昌,经过四、五天对 两兵团的指导,算是收拾了残局,但是,就最早军的计划不负责任这一点而言、我感到遗憾。我刚到第11军便碰到这事,我也必须对军司令部自身也非常松散这一 点应该大大的留心才可以。

师团回来以后,我从厚对大贺中将和樱井中将等进行犒劳,无论如何这次作战还是取得了相当的成果,但是绝不是什么巧妙的作战。第34师团的樱井德太郎大佐有些异常,据说在作战中,还有想切腹的事儿。----“这个是说当初作为参谋长的樱井徳太郎就不同意大贺师团长的冒险计划,结果樱井负伤退出后,大贺一意孤行,一头扎进伏击圈,造成惨败,结果樱井倒是后悔的想自杀,而大贺却回来开祝捷会,还私下埋怨池田的20旅团增援不积极。

因为这次作战造成的拖延,第33师团的调动受到影响,结果在中条山战役开始的前一天才抵达战场,根本没有时间做战场准备。而74军也因为这一战役,被日军视为眼中钉,无时无刻不想着报复,结果很快就在第二次长沙会战遭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