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后汉书 党锢列传 范滂》原文翻译
原文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举孝廉。时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藏污,望风解印绶去。其所举奏,莫不厌塞众议。
后诏三府掾属举谣言,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尚书责滂所劾猥多,疑有私故。滂对曰:“臣之所举,自非叨秽*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间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臣闻农夫去草,嘉谷必茂;忠臣除奸,王道以清。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
吏不能诘。滂睹时方艰,知意不行,因投劾去。太守宗资先闻其名,请署功曹,委任政事。滂在职严整疾恶,其有行违孝悌,不轨仁义者,皆扫迹斥逐,不与***朝。显荐异节,抽拔幽陋。郡中中人以下莫不归怨。乃指滂之所用,以为范党。
翻译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从小砥砺清高的名节,为州里人所推服,被举荐为孝廉。当时冀州发生饥荒,盗贼四起,于是以范滂为清诏使,派他去查明情况。范滂走马上任,慷慨激昂,有澄清天下的远大志向。
等到到了冀州境内,那些太守县令自知藏污纳垢,于是纷纷离职逃跑。范滂所弹劾上奏的那些贪官污吏,都是人们议论纷纷的对象。后来皇帝下诏三府(太尉、司徒、司空)属官上报民间那些反映官吏贤能与否的歌谣,范滂因此劾奏了刺史、二千石权豪***二十多人。
尚书责备范滂所劾奏的太多,怀疑他掺杂了私人恩怨。范滂回答说:“我所劾奏的人,假如不是才力不能胜任、污秽、狡猾贪暴为害百姓者,我是不会玷污上奏的文书的。只是近来因为三公会议的日子就要到了,所以先劾奏那些急迫的,那些还没有调查清楚的。
再重新检查核对。我听说农夫除去田里的野草,农作物一定长得又好又茂盛;忠臣除却朝廷里的奸人,国家的政治就会因此清明。如果我的话有不一致的地方,我甘愿在众人面前受到惩罚。”尚书不能驳难他。
范滂看到当时世道艰难,知道自己的意愿不能实现,于是辞职而去。太守宗资先前已经听说了范滂的名声,请求他暂任功曹,委任他政事。范滂在任功曹期间严厉地整治他痛恶的人和事,那些行为违背孝悌之道,不遵循仁义的人,他都把他们扫除出去,不与他们***事。
公开荐举有品德的人,剔除坏人。所以郡中才能一般的人没有不怨恨他的。于是指责范滂所任用的人,认为他们是范滂的党羽。
出处
南宋·范晔《后汉书 党锢列传》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范晔以《东观汉记》为基本史料依据,以华峤书为主要蓝本,吸取其他各家书的长处,删繁补缺,整齐故事,超越众家,后来居上。所以到了唐代,范晔《后汉书》取代《东观汉记》,盛行于世。而诸家《后汉书》,除袁宏《后汉纪》外,都相继散亡。
于是范晔《后汉书》成为现在研究东汉历史的最基本的依据。
相关典故
延熹九年(166年),牢修诬陷指控“党人”结党,范滂获罪被关进黄门北寺狱。狱吏准备拷打犯人,范滂因同囚的人大多生病了,于是请求让他先受刑,就和同郡人袁忠一起争着去挨毒打。 [9]?
汉桓帝刘志派中常侍王甫依次审讯囚犯,范滂等人颈、手、脚戴枷锁,布袋蒙住脑袋,排列在台阶底下。其余的人在前面受审,有的回答有的不吭声,范滂、袁忠从后面超越次序往前面挤。
王甫责问说:“你们身为君主的臣子,不想着精忠报国,而在一起结成私党,相互褒奖推举,评论朝廷政治,凭空捏造事端,所有阴谋勾当,都是想干什么,老实招来,不得有丝毫隐瞒。”
范滂回答说:“我听说孔仲尼说过:“看到好的行为立刻学习都来不及,看见坏的行为就像手伸到沸水里似的马上躲避。”我们是想让好的汇到一起更清明,坏的也全到一块去坏得更臭,认为君王朝廷希望听到我们这样做,没料到却被认为是结党。”
王甫说:“你们互相提拔推举,像牙齿嘴唇一样连成一体,与你们意见不合的人就排斥他们,这是想干什么?”
范滂于是激昂慷慨仰天长叹说:“古代的人遵循善道能为自己求得更多幸福;今天的人遵循善道却使自身陷进死罪。我死之后,希望把我埋在首阳山边,我上不辜负皇天,下不愧于伯夷、叔齐。”王甫哀伤地被他的言辞感动变色,于是这些囚犯全都被解除枷锁。
永康元年(167年),审判结束后范滂等人被释放,向南回乡。从京师出发的时候,汝南、南阳的士大夫来迎接他的车子有几千辆。和他一起被关押的同乡人殷陶、黄穆也被释放一同回乡,他俩一起在范滂身边侍奉守卫,替他接待宾客。
范滂回头对殷陶等人说:“现在你们跟随我是加重我的灾祸。”于是就悄悄地回到乡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