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宇宙到底是什么?
最新的宇宙学观测表明,平行宇宙的概念不是隐喻。空间似乎是无限的。如果是这样的话,所有可能发生的事情都必然会发生,不管这些事情有多荒谬。在我们的天文观测之外,有一个和我们的宇宙一模一样的宇宙。天文学家甚至计算了他们离地球的平均距离。
再举一个比较中肯的例子:考察太阳的质量。太阳的质量决定了它的光度(即辐射总量)。通过基本的物理计算,我们知道,只有当太阳的质量在1.6x 10 30 ~ 2.4x 10 30公斤这样一个狭窄的范围内,地球才有可能适合生命居住。否则地球会比金星热,或者比火星冷。而太阳的质量正好是2.0x10^30 30公斤。乍一看,太阳的质量是一种惊人的运气和巧合。大部分恒星的质量随机分布在10 29 ~ 10 32kg的巨大范围内,所以如果太阳的质量是在出生时随机确定的,落在适当范围内的几率会很小。但是,有了酒店的经验,我们明白了,这种表面的意外,其实是大系统(这里指的是很多太阳系)的必然结果(因为我们在这里,太阳的质量不得不这样)。这种与观察者密切相关的选择被称为“人择原理”。虽然可想而知它引起了多大的争议,但物理学家已经广泛接受了在验证基础理论时不能忽略这种选择效应的事实。
适用于酒店房间的原则也适用于平行宇宙。有趣的是,当我们宇宙的对称性被打破时,所有(至少是大部分)属性都被“调整”得恰到好处。如果我们对这些特性做哪怕是最微小的改变,整个宇宙都将面目全非——没有任何生物可以在其中生存。如果质子的质量增加0.2%,就立即衰变为中子,原子就无法稳定存在。如果电磁力减少4%,就没有氢,没有恒星。如果弱相互作用更弱,氢也不能形成。相反,如果它们更强,那些超新星将无法向恒星传播重元素离子。如果宇宙常数较大,会在星系形成前把自己吹得四分五裂。
虽然“宇宙调整得有多好”还没有定论,但上面提到的每个例子都暗示着有很多平行宇宙包含了每一种可能的调整状态。参见马丁·里斯的《探索我们的宇宙及其他》;《科学美国人》12月1999第二个多元宇宙表明物理学家不可能确定那些常数的理论值。在考虑了选择效应后,他们只能计算期望值的概率分布。
第三层次:量子平行世界
第一个和第二个多重宇宙预言的平行世界相距甚远,天文学家无法到达。但是下一个多元宇宙就在你我身边。它直接来自于量子力学著名且有争议的解释——任何随机的量子过程都会导致宇宙分裂成多个部分,每个部分代表一种可能性。
量子平行宇宙。当你掷骰子时,它似乎随机得到一个特定的结果。但是量子力学指出,你实际上在那一瞬间抛出了每一个状态,骰子停在了不同宇宙的不同点上。在一个宇宙中,你投了1,在另一个宇宙中,你投了2。但我们只能看到整个真相的一小部分——其中一个宇宙。
20世纪初,量子力学理论解释原子现象的成功掀起了物理学的一场革命。在原子领域,物质的运动不再遵守牛顿力学的经典定律。虽然量子理论解释了他们的非凡成功,但它引发了一场爆炸性的激烈辩论。这到底意味着什么?量子论指出,宇宙并不像经典理论描述的那样。决定宇宙状态的是所有粒子的位置和速度,而是一个叫波函数的数学对象。根据薛定谔方程,态随时间以一种被数学家称为“统一”的方式演化,这意味着波函数在一个被称为“希尔伯特空间”的无限维空间中演化。虽然量子力学大部分时间被描述为随机不确定的,但是波函数本身的演化模式是完全确定的,完全没有随机性。
关键问题是如何把波函数和我们观察到的联系起来。很多合理的波函数,导致了看似荒谬、不合逻辑的状态,比如在所谓的量子叠加下,既死又活的猫。为了解释这种奇怪的情况,20世纪20年代,物理学家提出了一个假设,当有人试图观测时,波函数立即“坍缩”成经典理论中的某种状态。这种额外的假设可以解决观察发现的问题,但却让原本优雅和谐统一的理论东拼西凑,失去了统一性。随机性的本质通常被归因于量子力学本身就是这些令人不快的假设的结果。
许多年后,物理学家逐渐放弃了这个假设,开始接受普林斯顿大学毕业生休·埃弗雷特(Hugh Everett)在1957年提出的一个观点。他指出“波函数坍缩”的假设完全没有必要。纯量子理论实际上不会产生任何矛盾。预示着一个实态会逐渐分裂成许多重叠的实态,观察者在分裂过程中的主观体验只是一个可能性与之前的“波函数坍缩假说”完全相等的轻微随机事件。这个重叠的传统世界就是第三个多元宇宙。
四十多年来,物理学界数次犹豫是否接受埃弗雷特的平行世界。但是如果把它分成不同的观点会更容易理解。研究它的数学方程的物理学家站在外在的角度,就像鸟儿在空中飞翔考察地面;生活在方程所描述的世界中的观察者站在内在的角度,就像一只被鸟俯视的青蛙。
在鸟看来,整个第三多重宇宙都很简单。它可以用一个平滑演化和确定的波函数来描述,而不会引起任何分裂或平行。这种演化波函数所描述的抽象量子世界包含了大量的平行经典世界。它们无时无刻不在分裂和融合,就像一堆经典理论无法描述的量子现象。在青蛙看来,观察者只感知到全部真相的一小部分。他们可以观测到自己的第一个宇宙,但是一个叫做“退相干”的函数,模仿波函数的坍缩效应,同时保留统一性,阻止了他们观测到与之平行的其他宇宙。
每当观察者被问到一个问题、做出一个决定或回答一个问题时,他大脑中的量子作用就会导致复合结果,比如“继续阅读这篇文章”和“放弃阅读这篇文章”。在鸟看来,“做决定”的行为导致这个人一分为二,一个人继续看文章,另一个人做别的事情。在青蛙看来,这个人的两个分身都没有意识到对方的存在,他们对刚才分裂的感知只是经历了一个轻微的随机事件。他们只知道自己做了什么决定,却不知道另一个“他”在同一时间做了不同的决定。
听起来很奇怪,这种事情也发生在上面提到的第一个多元宇宙中。很明显,你刚刚做出了“继续看这篇文章”的决定,但在遥远的另一个星系,你看完第一段就放下了杂志。第一宇宙和第三宇宙的唯一区别是“另一个你”在哪里。在第一个宇宙里,他离你很远——通常在次元空间的概念里是“远”。在第三个宇宙中,你的分身生活在另一个量子分支,中间隔着一个无限维的希尔伯特空间。
第三个多重宇宙的存在是基于一个至关重要的假设:波函数随时间演化的统一性。幸运的是,迄今为止的实验从未偏离过统一性假设。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们已经证实了在各种更大的系统中存在统一性,包括碳60布基球和长达几公里的光纤。相反,这种统一性也得到了“退相干”发现的支持。参见马克斯·泰格马克和约翰·阿奇博尔德·惠勒的《100年的量子之谜》;《科学美国人》2006年2月5438+0只有量子引力领域的一些理论物理学家质疑统一性。一种观点认为,蒸发的黑洞可能会破坏统一,它应该是一个非统一的过程。然而,最近一项名为“AdS/CFT一致性”的弦理论研究暗示,量子引力场也是统一的,黑洞不会擦除信息,而是将信息传输到其他地方。
如果物理学得到统一,大爆炸早期量子波如何工作的标准图景将不得不被重写。它们不是随机生成一个初始条件,而是生成所有可能的初始条件,这些初始条件重叠并同时存在。然后,“退相干”保证它们像传统理论一样在各自的量子分支中演化。这是关键点:一个哈勃体积内不同量子分支(第三层多元宇宙)的分布结果,与同一量子分支(第一层多元宇宙)在不同哈勃体积内的分布结果并无不同。量子波的这种性质在统计力学中称为遍历性。
同样的原理也可以适用于第二个多元宇宙。破坏对称性的过程不仅仅产生一个唯一的结果,而是所有可能结果的叠加。这些结果随后向自己的方向发展。因此,如果第三层多元宇宙的量子分支中物理常数和时空维度不同,那么第二层平行宇宙也会不同。
换句话说,第三个多重宇宙并没有给第一层和第二层增加任何新的东西,它们只是更难区分的复制品——同样的老故事在拥有不同量子分支的平行宇宙中一遍又一遍地上演。在所有人都发现它与其他争议较小的理论本质上相同后,对埃弗里特理论的一度激烈质疑消失了。
毫无疑问,这种联系是相当深刻的,物理学家的研究才刚刚起步。例如,考虑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宇宙的数量会呈指数增长吗?答案出人意料的是“没有”。对鸟类来说,整个世界是由一个单一的波函数来描述的;在frog看来,宇宙的数量不会超过给定时刻所有可区分状态的总数——也就是包含不同状态的哈勃体积的总数。比如行星移动到一个新的位置,和某人或其他什么人结婚,这些都是新的状态。在10 8的阈值温度以下,这些量子态的总数约为10(10 118),也就是最多有这么多平行宇宙。这是一个巨大的数字,但是非常有限。
从青蛙的角度看,波函数的演化相当于在10(10 1118)从一个宇宙跳到另一个宇宙。现在你在宇宙A——此时此刻你正在读这句话的宇宙。现在你跳进了宇宙B——你正在那个宇宙里读另一个句子。B宇宙中有一个和A宇宙一模一样的观察者,只多了几秒钟的记忆。所有可能的状态每时每刻都存在。因此,“时间的流逝”很可能就是这些状态之间的过渡过程——这个想法最早是由格雷格·伊根(Greg Egan)在他写于1994的科幻小说《排列城市》(Permutation City)中提出的,然后由牛津大学的物理学家大卫·多伊奇(David Deutsch)和自由物理学家朱利安·巴伯(Julian Barbour)发展而来。
第四层次:其他数学结构。
虽然第一、第二、第三个多重宇宙中的初始条件和物理常数可能不同,但支配自然的基本规律是相同的。为什么要停在这里?为什么不将这些基本原则多样化呢?一个只遵守经典物理定律,让量子效应见鬼去吧的宇宙怎么样?想象一个宇宙,时间像计算机一样离散地流逝,而不是连续地?想象一个简单的空心十二面体宇宙?所有这些形式都存在于第四个多元宇宙中。
平行宇宙的终极分类,第四层。包含了所有可能的宇宙。宇宙之间的差异不仅仅代表物理位置、性质或量子态,还可能是基本的物理规律。它们在理论上几乎观察不到,我们能做的只有抽象思考。这个模型解决了物理学中的许多基本问题。
为什么上面的多元宇宙不是废话?原因之一是抽象的推理和实际的观察结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数学方程,或者更一般地说,数字、向量和几何图形等数学结构可以以令人难以置信的保真度描述我们的宇宙。在1959的一次著名讲座中,物理学家尤金·p·维格纳(Eugene P. Wigner)解释道:“为什么数学对自然科学如此有帮助?”另一方面,数学对他们(自然科学)来说有着可怕的真实感。数学结构可以是基于客观事实的主要标准:不管谁学的都一样。如果一个数学定理成立,无论是人、计算机还是高智能的海豚,它也成立。甚至外星文明也会发现和我们一样的数学结构。于是,数学家们总是认为他们“发现”了某种数学结构,而不是“发明”了它。
关于如何理解数学与物理的关系,有两种由来已久且完全相反的模式。这两种差异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的模型认为,物理现实是世界的起源,数学工具只是物理现实的有用近似。柏拉图的模型认为,纯粹的数学结构才是真正的“真理”,所有观察者只能不完美地感知它。换句话说,两种模型的根本区别在于:物理和数学哪个是基础?还是青蛙角度的观察者,还是鸟角度的物理规律?亚里士多德的模式倾向于前者,柏拉图的模式倾向于后者。
在我们很小的时候,甚至在我们听说数学这个词之前,我们都接受了“亚里士多德”模型。柏拉图模式来自于后天的经验。现代理论物理学家往往是柏拉图主义者。他们想知道为什么数学可以如此完美地描述宇宙,因为宇宙生来就是数学的。这样,所有的物理学都归结为一个基本的数学问题:一个拥有无限知识和资源的数学家,理论上可以从鸟的观点计算出青蛙的观点——也就是说,对于任何一个有自我意识的观察者来说,计算出他在宇宙中观察到了什么,以及他会发明什么语言来向他的同伴描述他所看到的一切。
宇宙的数学结构是一个抽象永恒的实体,独立于时间和空间。如果把历史比作一段视频,数学结构不是其中一帧,而是整个视频。想象一个由四处运动的点粒子组成的三维世界。在四维时空——也就是鸟的角度,世界看起来就像一锅纠结的意大利面。如果青蛙观察到一个始终保持恒定速度和方向的粒子,那么鸟就可以直接看到它的整个生命周期——一根又长又直的面条。如果青蛙看到的是两个互相围绕旋转的粒子,那么小鸟看到的就是两条缠绕成双螺旋结构的面条。对于青蛙来说,整个世界都是按照牛顿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运行的。对于鸟类来说,世界被描述为“意大利面几何”——一种数学结构。青蛙本身只是面条——许多面条是如此复杂,以至于制造它们的粒子可以存储和处理信息。我们的宇宙比上面的例子复杂得多,科学家还没有找到——如果有的话——能够正确描述它的数学结构。
“柏拉图”模型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宇宙是这样的。对于亚里士多德来说,这个问题毫无意义:因为宇宙的物理起源就是我们观察到的。但是“柏拉图主义者”不仅不能避免它,而且会怀疑它为什么不能是别的什么。如果宇宙本来就是数学的,为什么它只基于“那个”数学结构?要知道,数学结构是多种多样的。似乎真正的核心存在一些基本的不公平。
作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我认为数学结构具有完全对称性:基于任何数学结构的宇宙都是存在的。每个数学结构都有一个与之相关的平行宇宙。这个宇宙的基础不在宇宙中,而在时空之外。在大多数平行宇宙中很可能没有观察者。这种假说在本质上可以看作是柏拉图主义,它断言柏拉图的场或圣荷西州立大学数学家鲁迪·拉克所说的数学结构有相应的物理实在。也类似于剑桥大学宇宙学家约翰·D·巴罗提到的“天空中的π”,或者哈佛大学哲学家罗伯特·诺齐克提出的“生殖力原理”,或者普林斯顿大学哲学家大卫·k·路易斯(David K. Lewis)所说的“形式实在论”。第四层最终在层次上宣告了多元宇宙的终结,因为任何自洽的物理理论都可以表述为某种数学结构。
第四个多重宇宙的假设做出了可验证的预测。第二个层面,包括所有的可能性(所有的数学结构)和选择效应。数学家继续对这些数学结构进行分类,他们最终应该会发现,用来描述我们世界的数学结构,将是所有符合我们观测的结构中最简单的一种。同样,我们未来的观察将是最简单的,并且与过去的观察一致;而过去的观察也应该是最简单的符合我们存在的。
量化这种“简单性”是一个严峻的考验,相关研究才刚刚起步。但最令人震惊和鼓舞的是,对称不变的数学结构试图展示的简单和整洁,正是我们的宇宙所展示的。数学结构往往越简单越好,那些复杂的附加公理无疑破坏了简单性。
奥卡姆说。
以上是我们讨论的平行宇宙理论,从低到高分为四个层次,随着层次的不同与我们所知道的宇宙的差别越来越大。这些差异可以来自不同的初始条件(第一层);不同的物理常数、粒子类型和时空维度(第二层);物理规律不同(第四层)。有趣的是,第三层是近几十年来最热的东西,因为它本质上并没有增加任何新的宇宙类型。
未来十年,宇宙微波背景和空间大尺度物质分布测量的快速发展,将进一步确定空间的精确曲率和拓扑结构,其结果将直接支持或反驳多元宇宙第一层假说。这些测量也将验证“无序连续膨胀”理论,从而间接探测到第二个多元宇宙。与此同时,天体物理学和高能物理学的巨大进步将进一步明确我们宇宙的哪些物理常数被“调整”了,从而加强或削弱第二个多元宇宙的可信度。
如果目前开发量子计算机的努力成功,将为第三平行宇宙提供更深远的证据。而且量子计算机的工作本质上就是利用第三个多元宇宙的并行性。大量的实验也在寻找违背统一性的证据——最终决定量子平行宇宙存在与否的证据。现代物理学在其最大挑战——将广义相对论与量子场论统一——中的成败,将改变第四级多元宇宙的观点:它最终会找到描述我们宇宙的数学结构,或者它会因为数学的局限性而止步,最终放弃第四级。
多重宇宙四层之间的关系
左上角的N圈蚊香是第一层无数个平行宇宙,黄线表示包含在一个泡泡里,构成了第二个多宇宙(左下)。右下角是所谓的量子平行宇宙(第三层),中间的猫就是著名的猫悖论。猫悖论是一个把微观量子现象和宏观世界联系起来的假想实验。微观粒子是否出现在特定场合取决于波函数的概率。这个盒子是用来杀死猫的,不管粒子是否出现。现在问题来了。根据量子理论,粒子会出现和不会出现,这就是波函数的色散。那么这只猫是死是活呢?物理学家别无选择,只能承认猫同时是死的和活的。现在平行宇宙第三层理论解决了这个问题。宇宙一分为二,其中猫是活的,其中猫是死的。左上角是第四层平行宇宙,即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宇宙,与我们基本的物理概念不同。Mandelbrot集合是数学中最美的集合,规则一句话就能说清楚,但图形比整个已知宇宙复杂得多。
第二个是规则的12多面体宇宙。
第三个有点像洛伦兹轨迹。
下面这个方形的叫谢尔宾斯基海绵,是一个体积为0的立方体,也是分形中的东西。下排左边是一般的光滑空间;马鞍空间;封闭的球面空间,最后一个是拓扑结构怪异的互联空间。黄线表示量子平行宇宙和第二层多元宇宙是等价的,但是我们可以看到量子平行宇宙只对应了第四层的一小部分,因为第四层的基本物理定律不同,大部分根本没有量子这个概念。
你应该相信平行宇宙吗?主要的争论集中在:它们既浪费又奇怪。第一个论点是,平行宇宙似乎并不遵循“奥卡姆剃刀”原理,因为它假设了永远不会被观测到的其他宇宙的存在。为什么上帝会浪费和沉迷于这些无尽的不同世界?辩论渗透到平行宇宙的每一个层面。大自然为什么要如此浪费?空间、物质还是原子——毫无疑问,单单第一个多元宇宙就已经包含了无限的上述事物。谁在乎它浪费了多少?关键是要让这个理论简单明了。评论家们担心描述所有无形世界所需的信息量。
然而,整个集合通常比集合中的单个元素简单得多。这个原理经常被用来描述算法。我们知道一个非常短的计算机程序可以输出异常大量的信息。例如,考虑一组整数。整数集和特定整数哪个更简单?你可能天真地认为单个整数更简单,但实际上,整个整数集合可以用非常简单的规则来表示,它们可以由几行计算机程序生成;相反,单个整数可以大得令人难以置信。所以,真正简单的是整套。
同样,爱因斯坦的整套引力场方程也比某一个简单。前者只需要几个方程来描述,后者需要在一些超平面中指定大量的初始数据。由此我们得知,当我们专注于所有元素中的一小部分时,复杂度会大大增加,整个系统的对称性和简洁性也会丧失。
从这个意义上说,更高层次的多元宇宙意味着更简单。为了从我们所处的宇宙走向整个第一层多元宇宙,我们需要指定许多初始条件来消除它们的差异;如果升级到第二层,需要指定一些物理常数;在第四层,你根本不需要指定任何东西。额外的复杂性完全来自观察者的主观观点——也就是青蛙的观点。从鸟的角度来看,多元宇宙要简单得多。
那些抱怨理论太奇怪的人,大多是从美学出发,而不是从科学出发。但是,这个观点只有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才有意义。我们在期待什么?当我们提出“现实的起源是什么”这样一个意义深远的问题时,我们是不是只是期待一个听起来不那么奇怪的答案?进化论让我们对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有了直觉,但它只对我们远古的祖先有用。现在,当我们旅行到远远超出日常物理的世界时,我们应该预见到它们可能是奇怪的。
四层多元宇宙的普遍特征是,最简单最优雅的理论自然包含平行宇宙。要否认它们的存在,你必须把你的理论复杂化,加入没有观测结果支持的过程和特殊假设:无限空间、波函数坍缩和自然不对称。那么,很多宇宙和很多规则,哪个才是真正的浪费和不雅呢?也许我们会逐渐习惯宇宙的奇妙,最终发现这种不可思议的奇妙也是它魅力的一部分。
示例说明
什么是平行宇宙?假设你手里有一片叶子,一片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叶子。当然,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能不能换个说法:你手里有无数片叶子,但都是一模一样的,在时间和空间上叠加在一起,所以你只能看到一片叶子,呵呵,有点诡辩,但没错。即使你有无穷多个,但它们是堆叠在一起的。在某些情况下,你可能会得到一个。双面维罗妮卡不,分离的不只是你一个人,整个世界都会分离,所以有两个不相关的世界,每个世界都有一个一模一样的你,但你们永远不会相遇,所以永远不知道对方的存在。这就是所谓的平行宇宙。
从深刻的角度来说,这涉及到量子物理学。简单来说,估计大家小时候都想过这个。有不同的官方说法,比如平行宇宙,平行世界,多元宇宙,只要你知道是什么意思。
比如迈克·福克斯回到过去修复父母的婚姻。哇,世界随着一道闪电而分裂。迈克回到的不是他原来的世界,而是另一个一模一样的平行世界。这两个平行世界在迈克回来之前是一模一样的,它们重叠在一起。当迈克出现时,他过桥回家了。在这个平行世界里,迈克其实可以为所欲为,即使他娶了本该是他母亲的女人,也不会导致他消失。
所以说时间旅行是有道理的。回到过去不能改变现在,只能创造另一个新世界。即使你杀了你奶奶,你也会在另一个世界杀了她。但是阿诺德回去杀了琳达也没什么意义,因为即使他成功了,他现在也不会做什么,只是改变了另一个世界的发展方向。因此,许多英雄行为缺乏动机。难怪好莱坞不喜欢这个理论。
但是,有了理论,就永远需要。李连杰不是在《通缉宇宙》的平行宇宙里来回奔波吗?就是吃力不讨好,累的要死,票房口碑差。李连杰的平行宇宙叫“平行宇宙第一”,也就是说,不管你玩不玩,无限多个宇宙已经存在,有本事你就可以在里面跑来跑去。相对来说,还有一种理论叫做“后平行宇宙”。只有你穿越时空,改变历史,才会有新的平行世界分化。说到底是鸡还是蛋的问题,没什么好争论的。
1,人是回不到过去的,因为发生过的事还可能再发生?(M支持这个观点)有一个理论叫“祖母悖论”,很好的证明了人是回不到过去的。理论是这样的:如果一个人回到过去,杀死了他的祖母(在这个人的母亲出生之前),也就是说,他的祖母死了,那么这个人的母亲没有出生,这个人不能重生。而且历史发展到现在,按理说这个人是不存在的。现实中,这个人确实存在。这两种情况是矛盾的。这证明人是回不到过去的。(不知道我啰嗦了多久,有人懂吗?)
2.人们可以回到过去,提出另一个概念“平行宇宙论”。也就是说,一个人回到了她祖母的时代,从那一刻开始,宇宙的发展演化就被分成了两个平行的宇宙。在第一起案件中,他杀了他的祖母。第一宇宙中的发展是这个人杀了她奶奶,现在这个人已经不存在了。在另一个宇宙的发展还是和现在一样,这个人还是存在的。什么都没发生。科学家还说,空间是由无数个这样的平行宇宙组成的。太不可思议了。
原文:(美)马克斯·特马克
原文:《科学美国人》,2003年5月。
翻译:focu
汇总(来源:南丰公益学院)
平行宇宙
平行宇宙,或者说多重宇宙论,指的是一种没有被物理学证明的理论。根据这个理论,我们的宇宙之外很可能还存在其他宇宙,这些宇宙是对宇宙可能状态的一种反应。这些宇宙可能与我们所知的宇宙具有相同或不同的基本物理常数。
平行宇宙经常被用来解释一个事件的不同过程或不同决定的后续发展存在于不同的平行宇宙中;这个理论经常被用来解释其他的悖论,比如一些关于时间旅行的悖论,比如“一个球掉进了just visiting,过去撞到了自己,导致它不可能进入just visiting”。要解决这个悖论,除了假设时间旅行是不可能的,还可以用平行宇宙来解释。根据平行宇宙理论,球打到自己和没打到自己是两个不同的平行宇宙,以此类推。
在现代,这一理论引起了大量的科学、哲学和神学问题,科幻小说也喜欢在其中使用平行宇宙的概念。
物理学中的平行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