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根解结
引发我们烦恼、生死痛苦的根源就在于我们错用虚妄的意识心(心智机器)来了别事物,而迷失了清净圆明的真心。
正是这种意识心所产生的作用,才让我们对境界有了分别、执着且相续不断,而身陷各种烦恼以及生死轮回的苦海之中。要想摆脱、超越痛苦,就必须找到问题的根结所在,从根依次解结,才能让我们的真如自性显现,发挥出那颗涅槃妙心的清净解脱作用。
在《楞严经》中,佛陀为我们开示了有关“解六结、越三空(人空、法空、空空),彻底灭除对“我、法、空”的执着的义理,就是想让我们明白令根性打结的出处和解结的入手处,学会“舍识用根”的修行方法。但由于经文字句过于简练、艰涩,令人很难读懂。
所谓的“六结”是指能够带给我们见闻觉知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六识的生成,在于我们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对色、声、香、味、触、法六境的攀缘,在这一过程中,识会将分别、执着的功能作用在六根上,从而引发对色相、音声、气味、香味、触觉、法尘的分别、贪爱取舍,让本自清净圆明的如来藏性难以显现作用,而形象的把这种障碍六根自性显现、无法通达如来藏妙真如性的境界称之为“打结”。由于六根各自都会起结,因此称为“六结”。
认识“六结”应从两种角度解读:
一是指六根之结,即由虚妄的意识心造成眼见、耳闻、鼻臭、舌尝、身触、意觉之六根上的打结。
二是指六结之境,即由打结的六根所感知的境界。
以耳根为例:动、静、根、觉、空、灭的认知就是耳根打结之境。动是有声音发出的境界,动境消亡时所现的境界则称之为静;我们认为存在、能接收动、静信息的神经系统就是根境,而由此生出的了别、觉知的境界称为觉境;动、静、根、觉都无实体、本不可得即是空境;空都不现的境界就是灭境。
了解了何为“六结”后,我们再说为何打结与解结处同在“六根”上?首先,我们对事物的了解认识,都是六根先与外界接触才有识的产生,而能带给我们各种烦恼、痛苦的感受和观念,也是识所具分别、执着的功能作用于六根的显现,因此六根正是结的出处所在。
其次,我们内心本有的如来藏清净自性发挥作用时,也是要通过六根来显现万法空无自性的实相,只有解除六根处的结结,藏性才能通达无碍,所以解结处也当然应在六根上。
解六根之结,就必须了悟如来藏不生不灭的道理:了知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都是如来藏妙真如性随缘的显现,而缘起的都空无自性。虚妄如幻、不实不得的外境有什么值得去分别、执着的呢?没有了分别、执着的妄识,那么六根之结也就无结可结、无解自解了。
而对于解六根之境,我们仍以耳根为例:对动境不去执着,你也就不会就音声的美妙还是嘈杂而生贪爱成厌恶的情绪;不执着于静相,也就没有恐惧、忧愁的心理;放下了对动、静二境的执着,根境也就不复存在了;根境消亡,虚妄的觉受之境就不再现前,而了悟万物实相的本明之觉就开始发挥作用;抛弃能觉所觉的意识,空境亦不可得,连空也不再执着;达妄本空、知真本有,了悟缘起本性空、性空中有缘起的“三如来藏”义理,自然也就没有了能灭所灭之境了。
若能从根解结,六结消亡,则我们自性的般若智慧二六时中皆在发挥作用,那么我们内心便会常住于清净、喜悦、平和的状态中。由于已没有了烦恼、生死等境界现前,所谓的涅槃之境也就无达而达、达而无达。
这便是《楞严经》中所说的”六解一亦亡”的道理。
佛言:六解一亡亦复如是,由汝无始心性狂乱,知见妄发,发妄不息,劳见发尘,如劳目睛则有狂华,于湛精明,无因乱起,一切世间山河大地生死涅槃,皆即狂劳颠倒华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