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剿匪。
我出生在1932的月份,我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我的父亲是一名私立学校的老师,他非常重视教育。他一记事就做了多字(识字卡)开导我。后来,他先后就读于齐一乡(今沙河铺乡)上家河村附近的王神庙小学和长河集小学,接受现代教育。
1948冬天的一天,我在固始县东门楼的墙上看到一张红黑相间的招生公告,是关于固始军政干部培训学校招生的。我动了心,回家向父亲请教。此时他因肺病身体不好,思维还算清晰。他说:国民党拉起了壮丁,* * *生产党贴出通知,有识之士自愿加入队伍,还是* * *生产党有前途,为父养你。
当时固始县第一次解放,反动势力依然猖獗。对革命家庭的报复和清算司空见惯。父亲叫我保持安静,把母亲和其他人蒙在鼓里。于是我一个人去县城报名考试,最后以第八名的成绩被录取。
1948农历年底,鄂豫先委在固始县开办了第一期军政干部学校培训班。我记得报名处,考点,培训学校地址都是借用吴启卓的秀才府。当时,这座宏伟的宅邸遭到了战争的破坏,一片废墟。地委书记刘一是校长,还有一个副校长马宜智。培训班的教室桌椅齐全,学习内容主要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令人耳目一新。学生有免费的食宿,晚上大家睡在草窝的地板上。集体生活让我更有活力。转眼间学了两个多月,干校领导说:再过一个月,大家就可以毕业了,分工上班,干革命。可惜,父亲去世了!我停止了学习,回家料理后事,因此错过了军政干部学校的第一期培训班。
好在家庭事务处理好后,干部培训学校的马校长介绍我到固始一中深造。一个学期结束的时候,我意识到我还是很向往培训班的。通过向一中领导申请,消息反馈给了马校长。不久我接到通知,第三期军政干部学校培训班在潢川县举办,我可以报名参加。
1949年8月,我还不满17岁。一个人去潢川找培训学校,没有干粮。饿了就喝路边沟里的水充饥。双脚从天亮走到天黑走了一百多里路,花了一整天才到学校,还赶上了干校的末班车。
第三期培训班的条件更加简陋。教室里用砖瓦当板凳,膝盖上写着笔记。这次经过两个月的训练和学习,我顺利毕业。就像新中国刚刚成立,急需知识分子人才。用现在的话说,出了校门进了公房就是铁饭碗。当时有同学选择在当地工作,我选择了参军。
1949 10我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2军126师377团供应部的一名战士,经历了我军旅生涯的第一场战斗——大别山打土匪。
当时以王献为首的鄂豫皖边区人民自卫队盘踞在以金寨为中心的大别山区,有14支队,18自卫团,* * * 1.7万人。他们经常残害革命家庭,偷袭解放军,抢劫人民。8月1949日起,解放军华中军区任命湖北省军区第二司令员王树声为鄂豫皖边区反匪司令部司令员兼政委,统一指挥三省武装,打响鄂豫皖边区反匪战争。
1949 10我377团进驻商城新建坳村,执行以绿区等地为中心的压制任务。我穿着卡其布军装,有红色肩章和红色帽徽。我非常自豪。当时部队发的布鞋一般都舍不得穿。他们大多穿着凉鞋赤脚行军,脚都磨破烂了。匪兵都是美制武器,穿着大头皮靴,看起来很嚣张,其实是纸老虎。
人民解放军不战而屈人之兵,令土匪闻风丧胆。那是我对反匪战争最深刻的印象。我记得每一次对峙的瞬间,匪兵都是不战而逃,躲在山里。此外,普通人自愿成为我们的侦察兵和情报人员,因此土匪无法忍受围攻,他们中的一些人选择了投降。
抓贼先抓王。随着我军71师在金寨以南30公里的茅顶山,王献和第一副师长樊讯等重要歹徒被活捉。1950年3月,大别山会议结束,剿灭土匪15400余人,缴获枪支81支,660支。
在大别山,人民解放军以最小的伤亡取得了全面胜利,显示了* * *生产党及其人民军队的伟大力量,激励着我走好革命征程的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