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菊豆》评论

张艺谋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获奖无数,早期电影充满了反封建、反枷锁的意味。历史时代尖锐的讽刺主题,加上张导敏锐的艺术氛围,使他的作品享誉国际。

中国内地最佳外语片提名有两部,都是张艺谋导演,一部是2003年的《英雄》,一部是1991的《菊豆》。三十年过去了,现在看菊花豆有了新的认识。

经典之所以流传,是因为我们总能找到不同的角度去解读。关于菊豆的影评很多,大多是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电影道具的使用等方面来分析,但很少有人分析角色对现实生活的映射。

今天我就来分析一下杨这个人物,看看两次杀父的杨对我们现在的生活有什么借鉴意义。

故事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影片讲述了杨家染坊杨金山、、菊豆、杨的悲惨命运。

菊豆是杨金山重金买来的第三个老婆。前两任妻子都被杨金山虐待致死,菊豆也难逃被性侵的命运。迫于无奈,菊豆选择勾引杨金山的养子杨天庆,以获得杨天庆的祝福。

杨是菊豆(母亲)和(哥哥)的一个不伦不类的产物,也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主角。田白的形象在电影中呈现在三个不同的时期,即婴儿期、童年期和青春期。下面我将从不同时期分析田白的性格和意义。

杨是杨家第十四代传人,也是杨家唯一的传人。一个人在取名字的时候说:“取了歪歪扭扭的字,杨家的风水就完了!”由此可见,封建迷信对那个时代人们的影响和命名也表明了田白在家庭中所要承受的压力。

青花,意为清澈洁白,是对菊豆与天青爱情的讽刺。杨金山一瘫痪,菊豆和蔚蓝就明目张胆地同居了,而田白则被安排到二楼和金山同居。

当我还是个婴儿的时候,田白不喜欢笑。蔚蓝说:“该笑的时候就笑。我担心你。”蔚蓝抱起田白,唱儿歌哄他。以后再也没有这样的场景了。只有当田白还是个婴儿的时候,阿祖尔才能秘密地再次成为一个父亲。

为什么田白不喜欢笑?这部电影旨在暗示田白从婴儿时期就注定了悲剧命运,但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是因为田白缺乏对母亲的依恋。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从出生到一岁半左右,母乳喂养是最重要的,所以称为“口欲期”。如果这个时期剥夺了宝宝母乳喂养的需要,宝宝就会产生不信任、排斥他人、害怕爱和亲密等问题。

很明显,菊豆和蔚蓝只关心自己的幸福,把田白扔给了金山。田白缺乏与母亲的联系,不能及时享受母乳喂养的权利。此外,金山根本不把田白当自己的儿子看待,这表明了田白性格的扭曲。

田白快三岁了,他还没有说话。Azure让田白叫他爸爸,田白只关心自己玩,不理Azure。这时菊豆开始劝蔚蓝,孩子会长大的。

田白看到了菊花和蔚蓝的关系,他有一个困惑的表情。他在想什么?这和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有关。

3-6岁,称为前生殖期,也称恋母情结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开始有了性别意识,对自己的性器官产生了兴趣。

你会发现,这个阶段的孩子会把父亲或者母亲当成自己的情敌。比如,女孩会更依恋父亲(恋母情结),而男孩会更依赖母亲(恋母情结),但不用担心,爱父亲或恋母是这个阶段孩子非常重要的成长任务。

如果儿童能够自然、充分地理解这一阶段的性别差异,解决自己对性别的好奇心,对成年后的性别认同和对异性的态度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田白一直不说话,说明了菊斗和蔚蓝作为父母的不称职,导致田白对母亲的不依恋,更不认同父亲的身份。同时,金山、菊豆、蔚蓝之间的三角关系也困扰着田白,他无法完成自己在俄狄浦斯情结时期的心理转变。

金山趁菊豆和蔚蓝不在的时候杀了田白。当他开始时,田白下意识地喊了一声“爸爸”。金山高兴得忘了杀田白,抱住田白痛哭起来。

在金山的鼓动下,田白对着菊豆喊“娘”,对着金山喊“蔚蓝哥哥”、“爸爸”。菊花和蔚蓝的不解迫使田白去探索自己的身份。这可能是田白称金山爸爸的原因。

自从田白把爸爸叫做金山之后,他就和金山一样,认同了菊斗和蔚蓝的仇恨。电影中有两个情节是金山唆使田白挑拨离间,仇恨从此在田白心中埋下了种子。

首先,菊斗早上从蔚蓝的房间里出来,抬头正好碰见站在二楼楼梯上的田白。田白很小,只穿着一件中国式的胸衣,但他的眼睛里已经有了仇恨。他恶狠狠地盯着菊豆,想看穿菊豆。

其次,Azure和Judou在房子里发生了争执,田白向外面的门扔石头。朱杜从房子里出来,看见田白在砸门,但田白没有停下来,仍在用石头砸门。菊豆打了田白一耳光,田白被打了个趔趄。这时,金山在二楼唱起了天晴小时候唱给田白的童谣,象征着金山的胜利。

孩子的是非观念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逐渐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经过长时间的接触慢慢形成的。

三岁的田白不明白他为什么要敲门。他去只是因为他的“父亲”金山要求他这样做。所以菊豆找到他的时候,他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因为他不知道敲门是不对的。

田白无意中把金山拖到了水里,看着金山在水中挣扎,田白笑道:煽动仇恨的人死了,对命运的第一次反抗就这样在不经意间悄然完成。

金山死后,菊豆和田青在灵堂前又发生了一次争吵。田白全神贯注于他的眼睛,但他的脸上毫无表情。

童年的田白本应依恋母亲,但朱杜只关心她自己的爱情,而忽略了她对田白的爱。在菊豆眼里,她认为时间会治愈一切,孩子不需要老师也可以自己学习。但她没想到的是,她嘴里说着“等孩子长大了就好了。”这样的教养态度为田白后来的人格扭曲埋下了伏笔。

十一二岁的田白依然面无表情,没有台词。朱杜把刷子递给田白,说:“你哥哥给你买了一把新刷子。”田白转过头去。

菊豆和蔚蓝在一个废弃的山洞里幽会,被同村的人看到了。目击者到处谈论他们。田白拿着天庆救菊豆的杀猪刀,追着造谣的人跑,可见田白承受着巨大的舆论压力。这个年纪的孩子自尊心有多强,却被所有人打得体无完肤。

田白没有受伤,天晴想给他点什么。田白把对邻居的怨恨都发泄在天庆身上。菊豆气愤地告诉田白,天晴是他的亲生父亲,但田白无动于衷。田白痛恨自己是天庆的儿子。

菊豆和蔚蓝每天都睡不着觉,于是决定再做夫妻。他们跑到地窖里,宁愿窒息也不出去。

田白到处找菊花和蔚蓝,后来在地窖里找到了,于是田白把菊花抱了出来。看着昏迷的菊豆嘴里一直喊着“天青,天青”,田白转身背了天青出去。

在这一点上,你可能认为田白被消灭的人性中还有一些残余。但是,天是白的,天是蓝的,不是去救他,而是亲手杀了他。田白把蔚蓝扔进染布的池子里,捡起一根木棍,毫不犹豫地朝蔚蓝扔去。红绫飘落,淹没了蔚蓝。

童年被煽动的仇恨的种子终于在这一刻爆发了。从恋母情结的角度来看,田白杀了他名义上的父亲金山,是为了抹杀仇恨,杀了他的生父蔚蓝,杀了他骨子里软弱无能的自己。

如果说田白第一次杀死金山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那么这一次杀死亲生父亲蔚蓝,则是对命运的彻底反抗。

白色的世界很安静。他不用反驳自己是谁的儿子,因为从此他只有一个身份——菊豆的儿子。

田白的一生注定是悲剧,他无法选择。在一个没有温暖的家庭中长大,矛盾和仇恨不断撕扯着田白幼小的心灵,而外界对她母亲以及她长大后的生活经历的批评最终导致了田白性格的扭曲。

一部优秀的电影是一面镜子,投射着观众的内心,解剖着观众的潜意识。《菊豆》中的杨田白,对我们今天最大的借鉴,就是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父母对子女的重要影响。

电影里菊豆多次对蔚蓝说,等孩子长大了就好了。在菊豆的观念里,时间似乎可以抹平一切。但事实是,童年的创伤会伴随孩子的一生,有些人走出来,不是因为原谅了某些人某些事,而是因为“忘记了”。

苏霍姆林斯基在《父母教育学》中说:

希望每个人的父母,以及有一天会成为父母的我们,都能明白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