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格街凶杀案-爱伦坡

越是复杂和有价值的事实真相,越是浅显易见的。

《惊吓馆事件》中提到了《莫格街凶杀案》,于是找到这本书将这个案子看完。新世界出版社的版本,包含莫格街凶杀案、莉姬亚、失窃的信函、一桶蒙特亚白葡萄酒、莫蕾拉5个独立的短篇悬疑故事。这是豆瓣上给的简介,看完电子书后严重怀疑编辑审核时一定脑抽了,明明还有第六章《梅茨格斯坦》,却和《莫蕾拉》并在一起。

爱伦坡毕竟是开创了推理小说的大佬,这也造成了他的小说并没有特别明确的分类指向性。书中只有《莫格街凶杀案》和《失窃的信函》算是推理小说。另外几则故事则更偏向于惊悚小说。

《莫格街凶杀案》一般被公认为全世界最早出现的推理小说,也开启了密室杀人的道路,故事中的法国侦探杜宾和助手的组合也成为往后部分推理小说中的主角的重要参考。仅就在推理界的地位,也值得好好看完这个故事。案子本身并不惊喜,毕竟动物犯罪的真相在后来的小说创作中也出现了无数次。只是在看到各个国家的证人在提供证词时,推测凶手的国籍的行为,和公务员考试中行测的逻辑分析题不能说毫无关系,简直是一模一样。证词多到我懒得仔细论证其中的矛盾,直接联想到了《东方快车谋杀案》中所有人证人都是凶手的设定,会不会证人们各自阐述毫无关联的证词是因为所有人都是凶手。

《莫蕾拉》和《莉姬亚》让我觉得内核有些相似,欧美风的人鬼情缘。和一个人产生了羁绊,就要做好为她流泪的准备。莫蕾拉和女儿长得几乎一模一样;莉姬亚的死而复生,以及附身到崔凡恩身上。都让我想到了《暗黑馆事件》中“达莉亚 ”的不死之身和母女间的样貌几近一模一样,引得蒲登玄遥在情感上也是神经质爆棚。绫辻行人在创作时也免不了受到先辈的影响。苯基乙胺的浓度高峰一般可持续六个月到四年,这就是一次恋爱的时间。因此人本身并不是长情的生物,至死不渝的爱情违背天性,所以,当我们想放弃爱情时,这就可以成为借口。但是也如钱钟书先生所说的:如果那个人是你,还是宁愿让心炸成了烟花,用一生去打扫灰炉。

《一桶蒙特亚白葡萄酒》可能也是最早把人砌在墙里的设定。对比现在市面上的惊悚小说,已看起来不新鲜了。故事中能够引起我注意的也仅仅只有两点:一、福杜纳托多次侮辱蒙特瑞索,引起蒙特瑞索的报复,最终被害。纵使不能兼济天下,也万万不要折辱他人,你永远不知道对方是不是睚眦必报的人。尤其是蒙特瑞索家族族徽上“有仇必报”的铭文和尸骨累累的累累,可以想象得罪了蒙特瑞索家族的人多半都突然消失在了世上。可以想象这是多么让人恐怖的一个家族。现实中我们应该不会这么倒霉遇到如此阴狠的人,但是这也不是我们可以看轻他人的理由,比如软弱温和的唐三藏,明明是看上去谁都可以欺负的老实人,可是我们不知道谁在他背后撑腰。当老实人真正发怒时,可能连跪下道歉的机会都没有。二、福杜纳托被引诱的原因在于自己对葡萄酒的自信和痴迷。在正常生活中,这事实上也不是什么大事,每个人总有一点兴趣爱好,只是记住不要让人利用了自己的兴趣爱好,使得兴趣爱好成了伤害自己的起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