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景调开始流传的时间是
无锡景调开始流传的时间是清末。
《无锡景》所用的曲调,源自于由北方传入南方的一首时调,名曰《侉侉调》。过去,北方人常称南方人为“蛮子”,而南方人则称北方人为“侉子”。由此可知,“侉侉调”最初应该是南方人对这首由北而入南的时调的一种称呼。
现在能见到的“侉侉调”的最早的工尺谱,见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程仲铨抄的《小调器乐谱》。此调一经形成,在华北、江南、苏皖、湖南、湖北、四川、广西等很多地区广为传唱,且被冠以《卖油郎》《五更歌》《照花台》《盼五更》《探清水河》等不同的名称。
拓展补充:
“侉侉调”流传到江南后,风行一时,被填上反映江南不同地方风土人情内容的词,其中尤以《无锡景》流传最广,成为在江南乃至在全国有广远影响的一首时调小曲。
大约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当时的许多刊行的民歌时调集中,都收录了《无锡景》(或称《无锡景致》)的曲词,彼此之间从内容到文字都较为接近,但又存在着许多“异文”。
下面转录当时的一本《简谱时调中国民歌集》中收录的《无锡景》曲词,以使读者能见其比较原初的面貌:
奴有一段情呀,唱拨诸公听,诸公要听静呀静静心呀,奴有末一只个无锡景呀,一一那从头末唱拨诸公听。小小无锡城呀,从前到如今,东南西北***有四城门呀,一到子辛亥年起革命呀,新造那一座末光呀光复门。
光复大光明呀,造起电灯厂,四处八路造得能蹊跷呀,日里末暗来夜里格亮呀,勿论那男女末才呀才好行。面粉连丝厂呀,纱厂连布厂,厂里做工乡下大姑娘呀,一到末丝厂去学洋腔呀,身上那香水末洒得那喷喷香。
年轻小后生呀,见了大姑娘,走上前来眉呀眉眼做呀,姑娘末开口叫那后生呀,一部那马车兜兜白相相。马路闹盈盈呀,马车来兜圈,东洋包车拖得一连串呀,一拖末拖到子公花园呀,要吃那夜饭末聚呀聚丰园。
吃饱帐来算呀,思想坐灯船,西门吊桥抬起头来看呀,大姐末娘姨个心欢喜呀,少爷那长来末老呀老爷短。开船到惠山呀,倌人琵琶弹,小曲要唱九呀九连环呀,京调末要唱天水关呀,吃酒那豁拳末五呀五经魁。
花雕夹绍兴呀,冷热十二盆,四汤四炒外加四点心呀,倌人末坐定个酒来敬呀,吃酒那豁拳末闹呀闹盈盈。大少请用饭呀,蹄膀炖火腿,点菜要点兔呀兔底板呀,燕窝汤鸽蛋个川冬菜呀,吃罢那夜饭末要想住客栈。
崇寺大闹忙呀,好象牛角滨,相面拆字让还周志良呀,相一个面来末一只洋呀,好比那从前末诸呀诸葛亮。无锡个景致呀,说呀说不尽,鼋头渚末真是好风景呀,惠泉山个泉水碧碧清呀,梅园个梅花末最呀最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