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叙事?

电影和文学都是人类表达意义的一种方式,都具有时间形式的艺术特征,因此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是叙事。当代叙事学研究和电影改编自文学的普遍现象表明,叙事是电影与文学相似性的根源。叙事文本的基本范畴包括叙事模式、叙事角度和叙事话语。因此,从叙事模式、叙事角度与叙事话语技巧——修辞之间的关系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电影叙事与文学叙事相似性的具体表现。

1.叙事是电影与文学相似性的根源(1)理论基础。文学和电影的根本区别是文字和视觉图像的区别。从表面上看,这种差异似乎将他们分成了不同的世界。跨越这个看似无限的鸿沟的最佳方式是将文字和图像都视为符号,它们都旨在传达某种意义。从这个角度来看,文字和图像都是更大的表意系统的一部分——广义“语言”的一部分。文学和电影都是从各自的理想起跑线出发,一个从画面出发,一个从言语出发,它们朝着同一个目标前进,那就是完美地表达意义。正是在写论文的意义和人类理解的哲学高度上,文学和电影建立了一种必不可少的关系。例如,伽达默尔说:“诠释学的普遍性是包罗万象的...归根结底,歌德关于一切都是符号的论断是对诠释学最全面的总结。这表明一切都表明了其他事情。”【1】文学与电影最根本的联系在于二者都具有创造影像的时间艺术特征,即在流动的时间线上展开影像叙事。小说是一种时间的艺术,它在持续时间内一字一句地积累和组合,在人的头脑中形成一个小说的故事形象。电影是一种诉诸视觉的空间艺术,同时也是一种时间艺术。胶片的运动决定了它的时间特性,即一个画面一个画面地运动和发展,最终形成整部影片的银幕形象。正是在观看时长中,影像得以展开,这使得电影在理论上具有类似于文学的叙事性质。不同的是,“文学的叙事基于主要被视为线性秩序的时间,而电影似乎可以通过同时性的概念来完成叙事”。的确,叙事是连接小说和电影的最强媒介,文学和视觉语言最有相互渗透的倾向。【2】叙事电影与文学叙事学一样,是当代叙事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具有浓厚的结构主义和符号学背景。在一般的叙事学和符号学中,文学和电影都有涉及,甚至在俄国早期的形式主义文学理论中,电影理论也包括在内。从克里斯蒂安开始。梅茨将索绪尔的符号学原理引入《泰州电影学院学报》第30卷的研究中,并在1964中发表了《电影:语言还是言语》。此后,电影叙事研究有了自己的独立品格,同时与文学叙事的关系也更加密切。因为,梅茨的研究表明,“对电影和文学的研究在内容分析上建立了同样的一致性,然后在表达水平上也是如此。”换句话说,在过去,电影和文学只是在语言表达内容(对象、主题、范围)的研究中联系在一起...),但现在它们以语言表达的方式联系在一起。”【3】(2)事实依据。自诞生以来,电影一直是一种讲述故事的手段。《工厂之门》《宝宝的午餐》《火车到站》等电影虽然只有一两分钟,虽然不是很精彩,但真的是在讲故事。到1915,美国著名导演格里菲斯用蒙太奇手法制作了长达两小时的《一个国家的诞生》。在短短的20年里,电影就有了讲述复杂故事的能力,而且它可以与小说相媲美。这部电影“借鉴了很多古代小说和文学形式。“因为是小说把文学遗产传递给了电影,使其获得了灵感和源泉。”【4】79-80正如这部世界电影史上第一部真正的杰作改编自托马斯?正如迪克森的小说《亲属》所暗示的那样,百年电影史归根结底就是电影与文学(以及戏剧)关系的历史。这里有两个重要的事实。一个是“电影其实越来越走上小说的道路,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5】电影史上有很大一部分作品改编自文学作品,而在获奖影片中,改编自文学的比例更高。世界上大多数著名的小说都被搬上了银幕,其中许多还不止一次被搬上了银幕。难怪温斯顿说:“电影真的可以和世界文学名著并驾齐驱。”【4】48许多著名作家也是著名的电影作家甚至电影导演。第二,“叙述和讲故事的形式是小说对电影艺术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影响”。【4】81电影从文学尤其是小说中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通过人物的塑造反映现实生活,通过选材和剪裁更好地表达主题,通过人称、线索和结构的安排使作品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各种叙事技巧和修辞方法的运用使作品更加完善、精炼和富有表现力,等等。正是因为有太多的参考和使用,我们一时无法区分彼此。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掀起了一场关于电影与文学关系的大讨论,甚至出现了“电影是在银幕上完成的文学”的观点。

二、电影与文学相似性的具体表现(1)叙事风格。1,表达式。表达是叙事方式之一。文学中的表现手法主要有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这些表达在电影中也存在,只是使用的媒介不同——前者是语言,后者是屏幕图像,其他方面,包括目的、意义、功能和效果都非常相似。比如“叙事”,常见的叙事有直接叙事、倒叙、分类、插叙、补充叙事等。,电影里也差不多。这里有一个倒叙和子叙述的例子。倒叙是将一个事件的结尾或一个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或电影的开头,然后使文章或电影的叙述回归“时间顺序”。这种技巧往往可以突出中心,引起悬念,渲染气氛,形成波浪,产生引人入胜的效果,并避免结构的直白描述。比如在《阿拉伯的劳伦斯》中,影片一开始,主角劳伦斯就骑着摩托车行驶在崎岖的乡间小路上。突然,两个骑自行车的人从他面前闪过。他无法逃脱,飞进了路边的树丛。葬礼后,劳伦斯的一生被讲述了出来。这里的倒叙手法突出了主人公富有冒险精神和人道主义精神的个性,同时也具有吸引观众的作用。分开叙述是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进行平行叙述,可以使纷繁复杂的事物清晰有序。在《侏罗纪公园》,内德利破坏了公园的控制系统并偷了恐龙胚胎逃跑,但恐龙吃了他。格伦博士、雷克斯和蒂姆正在躲避恐龙的追捕,而哈蒙特博士、马尔登博士和萨特博士则在控制中心试图修复系统。这三条线是分开描述的,这些事件的复杂关系描述得很清楚。另一个例子是讨论和抒情。文学作品中的评论主要有两种:作者的评论和作品中人物的评论。相应的,也有两种电影。如果是对剧中人物的讨论,可以直接由人物来说。如果是作者的评论,可以借助画外音或图片来制作。例如,在俄罗斯电影《在阳光下燃烧》中,画在巨大画布上的斯大林肖像在微风下像水波纹一样起皱,这实际上是电影导演对斯大林的评价。文学中的抒情有两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电影也与此相对应。电影中的直接抒情往往是通过剧中人物的表情和动作来直接表达的,而间接抒情则是通过空镜头、音乐和歌曲来表达的。2.结构模式。电影文本和文学文本在叙事结构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开头、结尾、过渡、巧合等。比如《关心》,比如《乡音》前半部分,通过人物之口多次提到并展示了陶春的腹痛,这为后来发现陶春患有癌症埋下了伏笔。因此,接下来剧情的发展有理有据,水到渠成。《心灵蓝桥》以主人公站在滑铁卢桥上的吉祥符号开始,以回忆结束,两端是现在的时空,中间是回忆的内容,前后呼应,浑然一体。内容前后呼应。比如电影《死亡诗社》中,基廷老师上课时站在桌子上,启发学生善于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并让学生依次站在桌子上体验感受。后来,当学校把一次事故的责任推到基廷身上,并试图把他赶出学校时,学生们不顾院长的喊叫,纷纷站在桌子上表达对基廷的支持。又如“省略法”,在文学创作中概括现实生活,在构成情节时省略多余的时间过程,在刻画人物时省略无价值的部分。这是省略号。它是文学创作不可或缺的手段,也是电影的艺术手法。马尔达姆说:“电影是省略的艺术”。【6】在电影《苔丝》中,苔丝杀死了亚历克:苔丝倒在桌子上伤心地哭了起来。她看着亚历克插在牛肉上的刀,眼里充满了愤怒。下一个场景显示苔丝冲下楼梯,冲了出去。公寓经理布鲁斯夫人正坐在楼下刺绣。她无意中看到不断扩大的光芒从天花板上渗出。她好奇地站在桌子上伸出手去摸了摸,马上惊恐地用手捂住了嘴。情节因为省略而非常微妙,谋杀现场没有显示出来,这对维护苔丝在观众心目中的美好形象起到了作用。(2)叙事角度。叙事角度是本文观察和讲述故事的角度。【7】叙述者身份的确认为电影叙事提供了一个总的叙事视角,不同的叙事视角确立了叙事主体与被叙事事项之间的距离、范围和卷入程度,从而表达了作者的叙事判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谁是叙述者”,二是“人物的观点是什么”。“谁是叙述者”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人称。文中最常见的人称是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例如,在Khiesz Lovsky的《三种颜色:蓝色、白色和红色》中,叙述者的身份是“本文中的观众”,即第三人称是“他者”——叙述者遵循所讲述的内容,因此判断故事的权利还给了观众。电影《城南旧事》保留了小说的第一人称叙事风格,整部电影都是以小英的视角来表达的,因此观众很容易认同主角的感受。文学中的第一人称可以直接用“我”“我们”这样的词来表达;电影中的第一人称叙述通常采用画外音的方式。如果说“人”是叙事角度的直观表达方式,那么“人物视点”则是叙事角度的隐性表达方式。文学作品中人物的观点可以由叙述者直接描述,但电影不能。它需要通过镜头来表达。有时单个镜头无法传达视点关系,需要与前一个镜头或后一个镜头配合。例如,在《蓝色》中,萨布林遇到了朱莉,第一个镜头是萨布丽娜面对镜头的特写镜头,下一个镜头是从萨布丽娜的背部拍摄的两个人的特写镜头,从中我们可以确定这里的人物观点是客观的,而不是剧中的人物观点。另一方面,电影的表达比文学更复杂,它至少有两个叙事层次:视觉层次和听觉层次。视觉层面包括图像、构图、光线和色彩,听觉层面包括对话、声音和音乐。正因如此,法国电影解说员弗朗索瓦?乔斯特将电影的叙事角度分为视觉角度、听觉角度和已知角度。如果与这种划分相对应,那么文学的叙事角度就只是已知角度。因此,叙事角度,包括人称和视点,是电影与文学叙事相似性的表现之一,但电影的叙事角度更为复杂。

③修辞。叙事话语在文学文本中以文字的形式存在,在电影文本中以影像的形式存在。同样,修辞作为叙事话语技巧的主要表现形式,在电影和文学中也有其相应的手段——电影修辞直接使用图像作为修辞手段,而文学修辞则使用语言作为修辞手段。然而,从修辞效果来看,两者有相似之处,如使用隐喻和象征来表达作者的隐含思想,使用对比来突出差异,使用重复来表达强调等等。电影和文学在修辞技巧上有很多一致性,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文学修辞都能在电影中找到。借助词汇独特的语音、语气和语义技巧创造的修辞,如谐音、反问、修辞召唤、仿拟、真实、回文、对偶、移就等,无法与电影修辞建立对应关系。电影根据自身媒介的特点,充分运用了比喻、象征、重复、夸张、借代、比较、衬托、展示、拟人、双关等修辞手法。比如“比喻”。电影是一种典型的隐喻艺术,由于直接使用自然物体作为表意符号,因此“载体”与“本体”之间的关系通常是相同的,而不是隐喻与文学修辞之间的类似关系。在电影中不可能严格区分由物理对象组成的代码和被编码的对象(物理对象本身)。在本文中,自然意义上的本体和文化意义上的载体同时出现。在卓别51林的《大独裁者》中,在踢气球舞蹈的场景中,气球被制作成地球仪以显示独裁者统治和玩弄整个世界的野心,气球被他意外踢到,这表明他最终会失败。在意大利电影《天堂电影院》中,男主角爱上了银行家的女儿,但由于家庭背景的悬殊,这注定是一场梦。导演用栏杆、建筑物、木窗帘和其他障碍物将他们隔开,当他们出去郊游时,他们遇到了银行家。此时,画面中庄家的位置刚好将两个年轻人隔开。虽然银行家没有说一句话,但这张照片已经给了我们“他们不可能再在一起”的含义。再比如“符号”。电影中的象征和隐喻非常接近。一般来说,隐喻是通过图片的并置或“碰撞”产生的临时和局部的新意义,而符号则在图片中不断重复事物并与其文化意义稳定地联系在一起,例如《蝇王》中的海螺。影片一开始,海螺被从水中捞出,制成小号工具。随着海螺被用作收集工具并被反复使用,它在整部电影中获得了“权力和规范”的象征意义。在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封闭的陈家大院在不同的片段中反复出现,因此获得了象征意义——封建社会的缩影。电影中的主题道具灯笼也成为封建庭院中快乐、宠爱和荣耀的象征。灯亮代表“幸福”,灯灭象征一切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