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书到用时为话题的作文600字以上 急急急
书到用时方恨少
曾经,十年寒窗仅为一朝功名,《四书》《五经》孜孜不倦地研读,唐诗宋词夜以继日地吟诵,发榜之时,喜获升迁,一顶乌纱帽算是读书生涯的完结,心中还未免窃叹,此生足矣!
一、赏析
开篇即入题,自然得体,尤其是“曾经,十年寒窗仅为一朝功名,《四书》《五经》孜孜不倦地研读”等句子,文字老道,有韵律感,有深度,非常有味道,令人回味,感觉过瘾,如果让我们创作一个过瘾的开头,你会如何布局?因为先入为主给人留下的印象至关重要。呵呵,一提到读书,大家最熟悉不过了吧?当你还是母亲肚里的胎儿时,爸爸妈妈就孜孜不倦地开始给你“读书”进行胎教了,屈指算来,大家已经读了十二三年的书了,想必对书有着深厚的感情了,写起来自然会得心应手了。
看到这题目,一定能够马上想起许多关于读书的素材和论述,“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恨读书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三更灯火五更鸣,正是男儿读书时”,“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个民族要有许多仰望星空的人,“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三月不知肉味”,“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志当存高远,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读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甚至纸上谈兵、伤仲永、闻鸡起舞、精忠报国、犹太人读书、国民读书率下降、俄罗期公园里、地铁、台阶上都有许多人抱着大部头在读……这样的故事和素材也涌进脑海。
可是,我们能够从中提炼出哪些素材呢?或者按照怎样的思路将这篇习作写好呢?需要一条主线串联起来。
此篇习作风格十分流畅,语言凝练、老到,充满激情和论辩色彩,让大人也觉得汗颜。希望咱们好好体会、学习。
二、大人思路有些呆板、僵化,看能不能给你提供一些借鉴呢?
开头:“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每当吟哦起这些动人心魄的句子,眼前就会浮现出那些以天下为己任的学子们孜孜以求的身影,是的,苦难深重的民族让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想到他们柔弱的躯体扛起如此重任,心中油然而生敬意。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人类文明的火种,作为当代中学生,我们更应该发奋图强、刻苦攻读,让我们的祖国母亲长久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读书需要勤奋,伤仲永就是明显的例子。还可以例举一些勤奋学习终有所成的例子。毛泽东主席手不释卷,一部《二十四史》批阅多遍,晚年还自学英语,领导中国人民翻身做主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鲁迅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到工作上去了,因而成就了一代巨匠;中国首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莫言避开喧嚣和浮躁,专心致志地读书、写作,终于让世界认识到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的独特魅力;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相关的素材大家可以选择。
读书要讲究方法,不能死读书,读死书,读成书呆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纸上谈兵、刻舟求剑就是反例。全面发展,博学多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也可以列举一个自己读书学习中的例子,做到举一反三。
读书能修身养性,腹有诗书气自华,过得幸福而美好。可列举一些被贬谪的例子。人生不可能事事一帆风顺,当我们遭受挫折和打击的时候,能够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更多地忧国忧民忧天下,而不是一味哀叹自己的不得志,范仲俺《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必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杜甫发出感叹:“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有位名人说过,人一天不读书,浑身就充满了臭气,可谓深得读书之妙,不读书,无以言,显得浅薄而无知。读书胜过世间所有的化妆品和金银珠宝。而小作者是这样描述的:“假设这样一幅场景,一列奔驰的火车上,三四个人促膝而坐,谈天论地,上至天文地理,下至万物苍生,无所不谈。而你,孤独地坐在一旁,憋得面红耳赤却找不到说话的机会,或许平日的积淀在此刻方能显露无疑,这是何等尴尬……何等悔恨……”非常符合中学生的特点,用中学的生眼光和感受去诠释,难能可贵。
一个热爱读书的民族是充满希望的民族,是强大而富有活力的民族。列举犹太人为世界做出的贡献,马克思、爱因斯坦、海涅,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亿万富翁为犹太人,诺贝尔奖获得者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具体占多少,我记不太清了,所以说大家在积累素材的时候,还是要发挥自己记忆力强的优势,积累得越多写起来就越妙笔生花。)但是他们对于读书的热爱也是首屈一指的,他们从小就培养孩子对于读书的兴趣,把书抹上蜂蜜吸引孩子去读,而且把书放到头部的位置表示对书的尊敬和热爱。
不可否认,许多人认为读书无用,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这实在是井底之蛙的目光短浅之举。知识经济时代,读书创造财富,知识创造财富,持此观点的人一定会撞到南墙才回头,被时代潮流所遗弃。书到用时方恨少,知识更新日新月异,专业越分越细,即使我们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埋头学习也很难学完,所以更应该珍惜时光,争分夺秒,用有限的时间尽量学习更多一些知识。
三、一些注意事项
大人整理的这篇提纲内容较多,但是感觉有些乱,这也正是我们在写议论文时所要竭力避免的,我们下一步还要继续讨论。
1.避免成为材料的堆积,而缺少了习作的灵魂,小作者这点儿处理得比较好,运用一些例子说理后,又加上了一些自己的感受,假设在列车上谈天的情景,让习作富有变化,读起来不厌倦。
2.扣紧主题。即使如散文,也是形散而神不散,看似比较散,其实都是围绕着一根主线而展开,对于说理性的文字,大家尤其要注意这一点,比如《书到用时方恨少》,个人感觉对于“用时”“方恨少”写得比较少,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而对于苏轼“乌台诗案”写得比较多,感悟也比较多。大人提供的素材同样没有较好地解决“用时”“方恨少”这一主题,“方恨少”有哪些坏处,带来哪些不利,怎样去避免,怎样去读,这才是最为关键的。可以更多地写写因为荒废光阴而造成“恨”,导致知识不够用。关于这一点,咱们要反复思考、感受。
殊不知,书到用时方恨少,对于多数古人那种功利性的读书方式,吾实不敢苟同!读书若仅为功名,仅为升迁岂不令天下的读书人汗颜?
罗素曾云:年轻人要多读些“无用的书”。不错的,这大概便是在倡导一种更为纯粹的读书方式,不为名利,不为升迁,仅为自我充实,仅为乐乎其中……
人就应在这种叠加的快乐中变得有积淀,有底蕴,东坡即如此,身居高职未忘品咂诗书,贬谪黄州更加如饥似渴,读书,大概已成了这位大文豪人生的最大乐趣;游山玩水,自由自在,儒道诗书,日日品读。当“乌台”的余波散尽,千年的黄州闪射出奇异的光芒,人们的目光投向黄州,黄州的目光投向苏轼,苏轼的目光投向那奔涌的江水,一曲《念奴娇》便成了永恒。试想,若没有平日里的细心琢磨,没有心中的文化积沉,鲜活的江水岂能开启东坡豪放的诗情,而这大概就叫作厚积薄发吧……
一个远远走来的苏轼足以给我们太多的启示,是啊,读书不就应该如此吗?忘却世俗的诱惑,忘却仕途的牵绊,独处于幽静之所,沏一杯香茗,悄然地关注着历史的冷暖,纵情地解读着世间百态,如此生活,岂不美哉?
其实,由读书多半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生存状态与追求,大凡心如止水,潜心思考之人都酷爱读书,而这类人又大多是为人所敬重的学者,他们所读的也绝非那类为生财升官做铺垫的书,平日里一点一滴的积累,茶余饭后漫无边际的涉猎,这其中所诠释的便是一种洒脱,乐观的人生节奏。
是啊,书到用时方恨少,多读读那些“无用的书”实在是人生的一大乐趣。再者,书,乃人类进步之阶梯,而所谓“无用”也只是狭义上的近指,就长远而言,那些眼下的“无用”终会派上用场的……
假设这样一幅场景,一列奔驰的火车上,三四个人促膝而坐,谈天论地,上至天文地理,下至万物苍生,无所不谈。而你,孤独地坐在一旁,憋得面红耳赤却找不到说话的机会,或许平日的积淀在此刻方能显露无疑,这是何等尴尬……何等悔恨……
因此,请切记,书到用时方恨少绝非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