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地道战》……是什么时代?

地道战是抗日战争时期华北平原抗日军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一种作战方式。经过不断的发展,从单一的藏身之处,变成了能打能藏、防水防火防毒的地下工事,逐渐形成了连接房屋、街道、村庄的地道网,形成了内外防御,相互配合,打击敌人。

-

1939年初,日军侵占冀中澧县后,经常包围村镇,引发一次又一次血案。惨痛的教训迫使澧县的抗日军民不得不想出一个好办法来躲避敌人的突然袭击。

隧道

受挖坑藏野的启发,时任澧县县委书记的王福指示选择一个基础较好的村庄,在偏僻的院落里挖多条暗道,相互连通,敌人来时便于躲避。

后来经县委决定,在澧县抗日乡镇发展了网络隧道,即家家通,街街通,洞洞通,村村通。有的村还发明了连环洞,即洞下有洞,洞中有洞,真洞假洞,令人眼花缭乱。在战斗中,这条改进的隧道迅速发挥了威力。

1941年春,30余名日伪军被派往澧县新桥据点进行“五一大扫荡”。挖好隧道的游击队都在为敌人战斗做准备。敌人赶到时,埋伏在村口的游击队用一排枪和手榴弹打倒了七八个。敌人猝不及防,等他们开始进攻的时候,游击队已经钻进地道里去了,无影无踪。敌人撤退的时候,游击队从野外的坑道里出来,后面又是一阵猛烈的进攻。几乎所有的敌人,包括一个日本班长,都被消灭了。这一仗打得神出鬼没,一时间当地抗日军民士气大振,昔日大摇大摆出来扫荡的日伪军气焰不再嚣张。

不久,冀中根据地领导人黄靖、吕正操向刘少奇同志汇报了澧县地道战的情况。刘少奇同志对地道战很感兴趣,指示他们从当地实际出发,发扬地道战战术。为此,冀中军区司令员和政委程决定把这一经验推广到整个根据地。

1942“五一大扫荡”后,冀中根据地的抗战形势空前严峻,各抗日村镇广泛开展地道战。清苑县冉庄村的地道战就是在这次扫荡中出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