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贵州印象第四篇:山在虚无缥缈间
这已是我拍到的最清晰的红云金顶,不清晰的时候什么样呢?完全看不见。
早上六点二十,从镇远的客栈里领了早餐,坐上开往梵净山的 旅游 大巴的时候,先前热闹了一夜的古镇还在沉睡中。天色蒙蒙,未曾见亮,我们却已告别,去往另一个目的地。
导游小梅是一位年轻的妹子,长着一张娃娃脸,小巧可爱,看上去二十岁还不到的样子,把车上所有人都称作为叔叔阿姨,尽管她告诉我们说她已经二十四岁了。也正是因为如此,后面导游服务的缺失大家也就原谅她了,没有一个人对她提出任何异议,事实上一路她没有跟我们做过任何讲解,既没有说梵净山的观赏点在哪里,有哪些值得看的地方,也没有说掌故来历,反反复复说得最多的是,上梵净山要排两小时的队,大家要有耐心。这哪里是导游嘛,分明就是一个带队的,告诉大家:你跟我走。
歪个楼,想起很多年前游黄山,那时候我女儿刚上小学。我们团里有两位妈妈带娃的。另外一位妈妈穿着高跟凉拖爬黄山,带着一个五岁左右的女儿。那次带我们的导游姓司,一个看上去不甚壮实的小伙。不但一路陪伴讲解,遇到路陡的时候,他会抱上那位小女孩走一段路。碰到不好走的路,也时不时拉我女儿一把。以至于这俩小丫头把导游的姓“小司、小司”不停地挂在嘴上。这样的导游服务,如今已然不见了踪影,至少这次出游相陪的三位导游都差之远矣!
运气好的是,我们并没有像导游说的那样排两小时队,从山脚上去,一路排队入场,到乘上缆车,大概四十分钟左右的时间。这大也是上梵净山乘缆车排队最短的时间了。不过,后来下山的时候,小导游就跟我们说,在我们后面的团队就排了近两个小时。我能夸夸自己人品好吗?
说实话,此刻在写梵净山,内心是虚的,走了那么一趟,并没有真正触及到什么。
现代人早已经抛却了吃苦的念头,况且这样的跟团,时间所限,也不允许自由活动,半天时间,坐索道至半山腰再登顶是唯一的选择。
山路中遇雨,坐在封闭式的缆车内,外面的景色几乎都无法见。偶尔某些路段不下,缆车外也是烟雨蒙蒙,想要拍到清晰的照片几乎不可能。缆车的封闭性也特别好,坐在车厢内甚至觉得耳朵屏气。这时候乘坐缆车,毫无观光功能,只是一段交通工具。
跟我们同乘缆车的有一对老夫妇,老太太自曝今年已经76岁了,生了三个女儿,当天正好赶上她过生日,三个女儿抢着在手机上给她发红包,祝她生日快乐。一边说,一边还在有限的空间摆出各种POSS来,让坐在她对面的老头子帮她拍照、摄像。精神状态超好。我的父母年龄也跟他们差不多,同样也生了三个女儿,但是,我的爸妈显然无法承受这样高负荷的出行了。
下了索道,往蘑菇石方向拾级而上。陈老师说要上洗手间,我便也跟着她顺个便。上个洗手间,大概排了半小时的队。总***才三个坑位,男女***同,进去的人心安理得,在外面的人沿着石阶排成长队。出门在外,人有三急,碰到这样的情形,大概谁都没有办法。抱怨景区不为游客着想的人大有人在,或许,景区也很为难吧?这半山腰的弹丸之地,能安排个如厕之地已然不易,还想要保证位置充裕,太难了!
爬这些台阶并不容易。如果打小出生在山洼洼里,有着登山的童子功,或许会好些。像我这样出门上大学前都没有见过山,又一向中气不足的人,登山爬一段就气喘也就在所难免。别人连着爬了一百阶台阶都气定神闲,我上了二十阶台阶就打住要缓个劲。
平时能够爬点山的,千万别被我吓住,台阶并不难爬,没有特别长的陡坡,连像我家门口紫金山上那一段陡而长的坡道都没有,从索道下来登到蘑菇石的过程也就半个多小时。只是,因为登山的人太多,体验并不好。山中云雾缭绕,视野所及范围极窄,而在这么极窄的视野所及范围内,看到更多的是叽叽喳喳登山的人,体验就更不好。
一些稍稍宽阔的平台边,停歇了一组或者两组抬轿的人,似乎并没有生意。反正我在登山的过程中,除了遇见一对抬轿的人从山上下来之外,没有看到有谁乘轿上去。看到这些轿夫们,内心其实是矛盾的。一方面不希望有人乘坐,觉得遇到陡的台阶时,负重登山太难了,尤其是走在后面的那个人,重量基本上全部压在他的肩头。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承认,他们以此为业,如果大家都不来乘坐,他们靠什么挣钱呢?难道说每天这样爬在半山腰观光,顺便守株待兔吗?
这样的矛盾心理,其实一千多年前,白居易他老先生早就在《卖炭翁》中写得明明白白:“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又想起那年登黄山,也见过一对这样的抬轿人,抬着一位看上去有二百多斤的胖子,胖子一个人的体重大概抵得上两位抬轿者加起来的总和(反正抬轿者中没有见过一位胖子),看到胖子在那座椅上眯着眼享受的样子,和那轿夫眉头紧皱的样子,想上去掐死胖子的心都有。不知道那个坐轿的胖子,有没有担心抬轿的轿夫脚底打软,万一摔下来怎么办?
山中时不时可见的珙桐花,每一朵都像起飞的鸽子。
去梵净山之前,有朋友跟我说,梵净山是贵州最美最值得去的地方。就景观而言,似乎是对的。即便是网上搜一下,看看红云金顶那样奇致的景观,也是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的奇巧,加上人工在这极致的顶端营造出来的神奇,都令人折报。
但是,真正进到梵净山,我却特别不希望来了。小导游不作任何解释地说要排队两小时,其实在告诉我们一个真相:这个地方太热门了,游客太多了,多到你想观景已经变成一件很奢侈的事。这显然不适合我这样喜清净之人。
网上盛传的红云金顶是这样的,我拍到的金顶是题图那样的。
蘑菇石处挤满了人,想要拍张清晰的照片,难之又难。如果还想要拍张镜头里只有自己没有别人的照片就更无可能,缭绕的云雾又让这难度更增添几分。我们的落脚地是一组巨大的石头,名为老鹰岩,又被今人附会为“万卷书”,因为长年累月的风化,岩石轮廓看上去一片一片的,每一个都像合起来的书页,整块石头看起来则像一叠厚厚的书,故而被称作“万卷书”。
传说中的“万卷书”石,沾点书卷气。
老鹰岩的右边是蘑菇石,再往右则是老金顶,梵净山的最高处,海拔为2494米。老金顶离我们并不远,却在云雾中若隐若现,看不清真空。从老鹰岩前的一方平台位置向左看去,则是新金顶,又被称作红云金顶。据说这里时有红色祥云环绕四周,从而得名。
这样的幸运并没有眷顾我们,我们所看到的,多数时候是一片云雾,偶尔云雾散去,露出些本来面目,也只是红云金顶下面的部分。站在老鹰石岩处向红云金顶看过去,从右往上,从左而下,流动的人群,像极了挂在脖颈上的项链。这令我想起网上从空中俯拍南京美龄宫的照片,环绕着美龄宫恰到好处的树,从空中俯瞰,也如同一颗巨大的项链,挂在了脖颈上。
就在红云金顶,在这座山的极致之处,释迦佛和弥勒佛握手言欢,和平***处。一山供两佛,两佛比邻而居的奇观。
金顶处的一山跨两佛,当然也不是我拍的。
从蘑菇石前往红云金顶的途中,过天王殿、承恩寺,关注者廖廖,大家都奔金顶而去。陈老师她对登山无感,起初连蘑菇石都不想上,只说在索道口等我。后终达成***识登上蘑菇石去,红云金顶是再也不想上了,我在天王殿门口往上看,腿也打颤,放弃了登金顶。
遗憾吗?当然有点,眼看着都到了这儿了,居然没有登上去亲眼一观,说不遗憾有点自欺其人。然,人生本就是一个遗憾的过程,此处不遗憾,别处仍旧留有遗憾,如此想来,便也释然。不苛求圆满,留有遗憾,才是真实的人生。
顺便说一句,梵字,应该读第四声。在贵州所有人都把它读成了第二声,是误读?还是习惯就应该如此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