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戴安澜将军在淮海大决战时还在世的话。第五军会招致这样的惨败吗?

我个人认为,国民党和***产党之所以推崇并宣传戴安澜将军,是因为他是在抗战前线阵亡的高级将领,服从命令,恪尽职守,为国尽忠,为民族舍命。林林总总,是为了忠义二字。中国人纪念关羽,因为他是道德模范,是武将传统精神的代表,并不是因为他战略战术水平如何精湛。纪念戴将军也是如此。特别是在抗战危亡、败兵如潮的大环境下,这样的纪念宣传活动就特别有意义。

但从纯军事的角度来看,战时国军军官的总体指挥素养,士兵的单兵作战水平也确实不敢恭维。这和***军战术灵活、日军单兵战斗力强悍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比。在正面战场上,不管国军官兵如何血战苦战,但差距明显就摆在那的。武器不如日军,训练水平又跟不上,战术思想极端陈旧落后,军队管理腐败不堪,即便是一些美式装备的中央军也无法和相当规模的日军抗衡。许多时候,一个日军士兵阻击迟滞一个连的国军是常事。在淞沪战场上,号称骁勇的桂系部队,依然采用原始的密集队形进行集团冲锋,而遭日军重火力杀伤,让人扼腕叹息。即便是后期的远征军驻印军,战斗力也仅仅是接近日军而已。这和官兵文化素质、军队制度,训练水平是分不开的。

戴安澜将军自第五军以来,昆仑关大战一举成名。但抛开政治意义而言,在战术层面说,在火力兵力绝对优势的前提下,歼敌6千,己方伤亡愈倍,这本身没有什么可值得夸耀的。作为师级指挥人员,戴将军身负重伤,虽然忠勇可嘉,但这也确实不是太说的过去。入缅作战中,200师虽然战报频频,但多是阵地防御战,且比较死板,苦战居多,并不能比较好的说明戴安澜的指挥水平。郎科遭遇战中,渡边正夫率日军一部穿越丛林对200师堵截。在副师长已经提出日军火力凶猛,请求就地防御,黑夜突围的建议时,戴安澜情绪波动,仍然命令部队强行攻击,这也不是明智之举。最终戴安澜身负重伤、殒命茅邦。我们在歌颂国军浴血抗战的同时,仍然要对其作战效果、作战水平进行客观的评价。如果我们的军队,多几员悍将,还能再多几员巧将,那么国军的伤亡会不会在少一些?相较之下,张灵甫的74师之所以被誉为军中飞虎,就因为他不仅敢打硬战,而且善打巧战。武汉会战中的张古山会战,张灵甫在正面久攻不下的背景下,率一连之兵,从日军侧后的悬崖攻击,一举拿下阵地。解放战争中,与陈毅的二纵大战涟水,先是趁王必成大意偷渡成功,接着面对解放军巷战拼消耗的企图,采取重火力压制,火焰喷射器、火箭筒逐屋清除,平稳推进的战术,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令解放军二纵元气大伤。这也是为什么抗战中第5军火力强于74军,战绩却不如74军的一个原因。况且淮海战役,***军后勤充足,前线将士用命,国军后勤不力,指挥方略又被熊向晖、刘裴 之流向***产党泄露的干干净净,这战不用打,就已经输了。纵使戴安澜复生,也改变不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