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高三文综复习方法?明年就要高三了,文综应该怎么复习

一、综述:以「突围」为名的解决方案

模拟题与高考题的矛盾、基础与素养的矛盾、教学与自学的矛盾、传统学习与电子化学习的矛盾,成为了横亘学习的最大矛盾。

面对网络信息的涌流,批判的声音叫人向左,保守的声音叫人向右,让人不分东西。手上的资料越屯越多,松鼠症病入膏肓,如何驾驭众多供给侧是一个问题。

现实也不尽如人意:环境的掣肘使得电子化学习尤为艰难,师资的差异让劣质题泛滥变本加厉,场域的限制堵塞了资源获取的途径,更不要说自我认知在网络与现实的巨大冲力下往往容易失调,现实的打击可以摧毁原本极其微弱的实践力。

找到方法与用好方法是完全不同的维度,而在关键时期,在方向性的问题上通过试错试出解法的成本总是过高。因此,下面尝试提出以「突围」为名的解决方案:

1. 态度

学习始终要保持主体意识,做到一切「为我所用」。

面对众多的供给侧,权威性越高的信息源施予的学习压力越大。但始终记住,你才是资料的主人。同样,在教学与自学冲突之时,也请你自己衡量什么课要听什么课不听,哪些作业做了有收获,哪些可以置之不理。

2. 策略

以退为进,暗度陈仓。

当教学试图干预自学,传统学习倾轧电子化学习时,以硬碰硬并不会消解学习上的障碍,反而会让摩擦愈演愈烈;更妥当的做法在于与老师让步周旋,和学校形成合力。再次一等,惹不起总还躲得起,装病几天或者换座位到最后一排也是不错的选择。

3. 实践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诸位遇见的许多问题基本都是阶段性的问题,再往后就是个性化的问题。理论无法下渗到具体的学习环节,实践势在必行。同时要说明的是,没有一个人说的是完全对的,包括我们。如果实际与理论有出入,请不要拘泥于任何人所说,务必以现实为转移。

二、体系构建

高考考纲区分出了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与核心价值四个考查层级。可以将其简单理解为「基础」、「能力」、「素养」与「三观」。

基础是高考的必要储备(以高考考过的为必备)。「学考分离」现象出现的原因在于,日常学习中巩固得更多的是基础,然而高考是在基础之上考能力与素养。除开学习的权重问题,错误的将基础与识记等同也是导致投入产出比不高的原因。真正的基础并不与识记等同,而是对知识之间的有机关联的深刻理解,对高考相关问题考察逻辑的细致把握。

能力是将通过单科长期学习和相似学科的关联思考产生的感知,实际运用转化的能力。它是可以剥离于信息储备而存在的一种实践力。值得一提的是,能力往往能填补知识不足的空隙。例如18年国二的龙卷风大题,就算对天气系统的知识一片空白,但凭借获取和解读信息等等能力也能拿到一定的分数。

素养是一种长期被感性化的认知,阅读是一种能够让人在潜移默化中被感性化的途径,然而素养的获得需要大量的积累,或是灵光一现,还得厚积薄发,素养最后才能体现在拉档的文综题目上。

基础与能力将是本文着墨的重点。

三、「基础」

1. 返璞归真,正本清源

有关基础的阐释曾在我们的一篇文章中有过出场:

·基础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

在高考相关的讨论中,「基础」一词已经被严重污染了。一味地归因于基础是一种懒惰的表现,可以认为「基础」「能力」「技术」「投机」等要素是一个水桶上不同的木板,考试能力最后是由最短板决定的,而绝大多数人的最短板都不是「基础」,而是「能力」与「技术」。

不幸的是,绝大多数人直到高考前夕仍认为自己的问题在于基础不牢,绝大多数老师也会用「基础」两个字搪塞学生的几乎所有问题。

自然,基础很重要,然而我们也必须纠正一个错误倾向:基础并不等于细致,在高考不考的内容上过度投入只是浪费时间的表现。真正的基础是理解知识之间的有机关联,理解高考对相关问题的考察逻辑,而不是记住特定的知识点。

·一轮就要巩固基础?

……对于基础扎实的同学,应该大胆的进行课外的「有效积累」,或是更深入理解高考的逻辑,为下一阶段做好准备。

所有文章都有一定的适用对象,上文旨在为能完全驾驭传统教学,甚至受制于传统教学的学生提供另一条可能的路径。然而「暴力归因基础」并不一定毒害了所有人。

于一般学生而言,甚至是于已经深谙传统教学弊害的诸位而言,在发现「素养」等其他可能性时,回归基础仍十分必要。毕竟,否定传统教学并不等于否认基础。

需要提醒的是,批判性的话语往往带有一定的煽动性,如果放弃自我审视而任由情绪去选择自己的复习方案,那么引发学习上的「高原反应」不过是偶然中的必然。

备考并不是去挑战极限的,而是去促使找到和自己最合拍、最能帮助自己进步的学习途径。

回顾最初我们对基础的定义,真正的基础是「理解有机关联」「明晰高考考察逻辑」;但,仅靠个人的力量达到上述目标难如登天。打好基础与师资力量的强弱密切相关,真正好的老师有着丰厚的「个人储备」与强大的「输出能力」,课堂与高考对接仅仅是基本,辅助记忆、理解、深化才是课堂的高光。

浅析文综各科的学科性质,抛开背记之外,政治更需要通过时政不断将答题模板进行整合,并解析高考语言组织的逻辑;历史更需要打通时空脉络,丰富历史认知,同时对不同题型的答题技巧有深刻的掌握;地理更需要明晰原理、构建知识体系,培养结构性思维以及过程性思维……

我们肉眼可见,有一位好老师在,学生能省多少力。由此倾注一些个人化的注解,基础基本上是老师给的,而不是自己打的。

曾经我们有构想过一个兼顾传统学习与新式学习的方案——校内依靠教师资源解决基础问题,课外将精力放在用优质资料提升解题能力上,同时阅读书籍进行素养的有效积累。

但事实证明这不过是一个乌托邦式的幻想罢了,现实的窘境是,「教考分离」依然是教学的主流,基础似乎有问题但又不知该如何解决,这般进退维谷的境地下进行素养积累几乎为空中楼阁。

2.一个没有被「妖魔化」的基础究竟长什么样?

一轮复习资料(泛指学校订的)上的内容称得上基础,不过它们只是基础的一部分,说是「知识基础」更为恰当。而另一部分的「学科基础」,与「技巧」有所穿插,更加的应试一些,同样参与基础的构成。

「知识基础」的细节内容本文不拓展开来讲,复习时注意衡量好「细致」与「重点」的权重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