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但是改变不了收入

42岁农民工硕士滕振国失败的真正原因

42岁的滕振国,曾以农民工的身份、以高中毕业的第一学历、以自学数载的坚忍、以38岁考上硕士研究生,硕士毕业之后,找不到工作,他的生活、工作又回到了原点。

于是人们开始评论,有人说,这是应试教育的悲剧,有人说他是一个只会考试没有能力的书呆子,也有人说是中国式功利思想以及高校扩招的悲剧。

人们开始怀疑他的做法,他是不是应该放弃学习,积极面对社会? 然而对于一个处于弱势群体的农民工来说,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办法呢,他有什么资本来面向现实社会呢?现在的社会体系,又能给这些弱势群体多少生活保障和发展机会呢?

要么终身受穷,要么自己创业做生意,做生意需要资金、需要关系、需要较强的社交能力和社会应变能力,对于很多人来说,先天就不具备这样的潜质。这样,要想过得好点,读书是一种唯一的选择,依靠自己努力发奋图强有什么错呢?

我来认真分析一下滕振国的失败原因,我认为他的战略动机是正确的,然而他败在错误的具体实施的战术上。

首先,是专业不好,他是自考的文秘专业大专,哲学专业硕士。 第一学历是自考大专当然注定受到歧视,但更重要的是他的两个专业实用性不强。首先是文秘专业,有多少企业会去请一个大男人做文秘呢?再次是哲学专业,哲学和文化的研究弘扬应该有人去做,但对于为求生存而奔波的弱势群体来说,发扬传承文化的责任不应该落在他们肩上。选择一个实用技术性较强的理工科专业更合适一些。

其次,是考得太晚,年龄太大。天分不够,多次高考失利,再加上由于没有经济支撑,导致学习进度缓慢,耗费的时间太长。40岁左右硕士毕业,干了几十年的苦力,专业工作经验为零,没有工作经验的高龄毕业生,找工作谈何容易。

最后,媒体过度炒作,更加让人们对他产生一个不好的映像:吃苦耐劳但天资愚笨、追求学历而忽视社会实践能力的书呆子。哪个企业敢聘用这样的一个“名人”呢?可以说,是媒体的炒作害了他。

如果滕振国第一次高考失利后,就开始务农或打工,同时自考大专,不学文秘,而选电子技术专业,学历虽然不高,但可以先告别苦力工作,至少可以找到一些非常低级的白领岗位,哪怕只是去修理家用电气,或者到工厂做技工。这样,一方面趁着年轻,先积累专业工作经验,一方面为继续深造提供更稳定的资金保障。接下来再用工作之余自考本科、读硕士,继续选择与工作相关的技术类专业。随着学历一步一步提高,经验一天一天积累,他在工作过程中也可能获得更多的提升机会,当他硕士毕业时,已经有了多年的专业工作经验,再加上比较高的学历,必然是精英式的人才,拿到令人羡慕的高薪。

我自己就是一个例子,我和滕振国有着完全相同的经历,但却有完全不同的命运,我觉得我的情况更像最近网上流传的“学历姐”。

我初中没毕业,就退学干苦力,也是业余学习,自考大专、自考本科、在职读硕士,选的都是技术类的理工科专业,随着学历提高,放弃了苦力,先找到了非常底层、但与专业相关的工作,然后逐渐提升。虽然也是35岁才硕士毕业,并且是自考的学历,但是当时已经具备多年的专业工作经验,再加上特殊而丰富的人生阅历是一般正规途径大学毕业的人不具备的,最后,我获得了高薪的岗位,在一家公司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现在年收入40万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