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600字关于电影《鲁迅》!

“鲁迅应该是个很搞笑的人。”

鲁迅的孙子周令飞这样说过。

作为鲁迅的扮演者,濮存昕也说过类似的话:“最重要的是,我觉得我塑造的鲁迅有点太紧绷了。鲁迅应该是个比较幽默风趣的人。”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政治家、密友、对手、亲人都有自己的描述,每个读者、观众心里也都有自己的鲁迅。只是我不喜欢很多人站在意识形态的立场上赞美或丑化他,就像陈独秀在1937《我对鲁迅的认识》中写道:“世人之誉过度,无非为鲁迅先生。.....真正的鲁迅不是神,也不是狗,而是有文学天才的人。”本来要在流产的《鲁迅传》中扮演鲁迅的赵丹也在《角色自我设计》中写道:“我无论如何也不能创造一个有主席称赞鲁迅伟大的角色,那太糟糕了,我必须忘掉那些伟大。”

是的,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就是要给我们还原一个接近真相,被官方宣传刻面(甚至神化)的快哥。他既是革命家(但绝不是“无产阶级”),也是军人(但绝不是拿着匕首和长矛)。他也是一个有感情生活的男人,一个爱女人的丈夫,一个疼孩子的父亲,一个会讲笑话的长辈,一个喝得起咖啡的知识分子!他告诉萧红如何搭配衣服,他教萧军如何谈恋爱,他教巴金如何欣赏版画,他还和许广平一起看电影。影片聚焦鲁迅生命的最后三年,贯穿其跌宕起伏的七个梦境,将鲁迅一生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串联在影片中。很多场景和台词来自鲁迅的小说、诗歌或者现实生活,也有稍微改编的(比如关于女人的女儿和母性的那句)。

电影开头,昏暗的夜灯下,鲁迅独自漫步在空旷昏暗的江南石子路上,吴鹏船、咸亨酒店、孔乙己、阿q这些熟悉的场景和人物向我们走来。恍惚中,祥林嫂上前问鲁迅:“人死了有灵魂吗?”“可能吧。”“那么也有地狱。”然后,三个人的死构成了影片的一个内部结构:杨杏佛之死、瞿秋白之死和鲁迅之死。影片最后,葬礼几乎完全再现,镜头甚至没有让我们看到一滴眼泪,但当我看到浩浩荡荡的人力车队伍默默为“国魂”默哀时,我几乎哭了。

作为一部小众艺术片,鲁迅各方面都相当不错。这是一部我多年没看过的中国艺术电影。好几年没看过这样的国产少数民族艺术片了,在手法、立意、技巧上都用心了(要写评论的话还得找机会再看一遍)。我觉得唯一的问题就是太舒缓了。应该剪20分钟比较好(据说导演为了参加东京国际电影节做了一个缩短版,就是把每一个场景都按我的意思剪了)!

之所以有幸看到这部传奇的小众电影,是因为鲁迅是第二届武汉大学生电影节的开幕片,而且开幕式在武汉大学举行,真的有点关系。在“丁玲与潘子年于1933年5月4日在上海寓所被秘密逮捕”的开篇一幕中,潘子年是后来(1949年6月6日)代表* * *,接管国立武汉大学武汉军管会文化教育部,算是一个校长的职能。然而遗憾的是,鲁迅确实和武大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胡适和武大关系很好),但他通过文字联系了很多武大的人。这些人中既有被他骂过的,也有骂了他大半辈子的苏。1936鲁迅逝世后,武大也举行了悼念鲁迅的活动。

鲁迅永远是一个另类,一个超越孤独的孤独者,“中国无处不在的奴隶意识的意识形态荒原上的一个异数”(在邓晓芒)。国民党时代如此,* * *产党时代也会如此。毛泽东在1957中说:“如果他还活着,我想他要么坐在监狱里写作,要么保持沉默。”他和很多同时代的文人一样,也是一个独立的知识分子,甚至比任何人都独立,因为没有一个中国人能像他这样强烈地批判自己,同时,他能找到第二个这样的中国人吗?一个鲁迅是中国的骄傲,但只有一个鲁迅是中国的悲哀。影片中有一个场景,许广平说自己是反革命的非革命分子,而他说自己是不能革命的革命分子。没错,这就是鲁迅。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没有现在,就没有未来。”从今往后,鲁迅是过去式,鲁迅是现在式,鲁迅是将来时式!林贤治说他对“鲁迅精神持悲观态度,这是一个人的传统,几乎不可能继承。”我们中会有人继承他甚至超越他吗?我希望美好的时光能够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