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的皮影戏
有些是专门的皮影戏光盘吧?
中国皮影艺术是中国民间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作为世界上最早的银幕娱乐形式,它巧妙地结合了民间雕刻和绘画技艺,同时又吸收了传统戏曲、表演和文学艺术的精华,千百年来,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一直在世界艺术领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将皮影戏与当代电脑技术相结合,制作数字动画,对于传统艺术和现代技术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具有挑战性的课题。它的成功无疑会带来艺术和科技领域的重大突破。
要再现皮影戏的历史背景和本质,首先要对皮影戏的发展历史和表演原理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皮影戏最早诞生于两千年前的西汉,发源于中国陕西,成熟于唐宋的秦、晋、豫,兴盛于清代的河北。顾名思义,皮影戏是皮制的。为了结实和透明,牛皮和驴皮比较好。着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等五种固色的透明颜料。正是因为这些特殊的材料,使得皮影戏人物和道具在逆光下投射在布幕上的影子瑰丽晶莹,具有独特的美感。遵循中国传统戏曲的习俗,皮影戏人物分为五类:生、旦、净、尾、丑。更具体地说,每个人物由十一个部分组成:头、上身、下身、两条腿、两个上臂、两个下臂和两只手。表演者通过控制衣领前的一根主杆和两只手末端的两根游戏杆来使人物做各种动作。在中国,很多地方戏曲都是由皮影戏衍生而来,皮影戏所采用的表演原则和艺术手段也对现代电影的发明和现代电影艺术电影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如今,中国的皮影戏正在被世界各地的博物馆收藏,也是中国政府和其他国家领导人赠送的好礼物。可见,皮影戏艺术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然而,皮影戏的现状并不乐观。当年的制作人和表演人,如今都100多岁了,这种精湛的技艺即将失传。现在越来越多的娱乐形式让皮影戏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一落千丈。阻碍皮影戏在中国继续发展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拯救这门灿烂的艺术,赋予它新的生命力?
毋庸置疑,传统的皮影戏在很多方面都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这是它适应当今快节奏社会的最大障碍。皮影戏精心而巧妙的色彩造型令无数艺术家着迷,却给其制作带来了极大的难度。一个电影人的制作包括制革、绘图、雕刻、上色等十多道工序。这些复杂的工艺足以让一个工匠花费几个星期的时间,还不包括在这期间因为任何一个小错误而无法修改的可能性。同时,成品的保存也是一个难题。长时间的日晒会使色素褪色,温度的湿热变化也会造成皮影戏的变形。这对于强调大规模生产的工业化社会来说,无疑是一个致命的弱点。
皮影戏也需要很高的表演技巧。表演者除了要能一个人控制三四个皮影演员的动作外,还要与场上的音乐紧密配合,兼顾旁白和唱腔。要想在皮影戏表演中练就过硬的技艺,不仅需要师傅言传身教,还需要他刻苦学习,积累大量的实际表演经验。因此,培养演员,甚至最终组建一个皮影戏剧团都不容易。正因为如此,中国的皮影戏剧团屈指可数,而且都集中在文化生活相对较差的山区和农村。显然,这种表演方式和传播渠道并不能让皮影戏走进城市甚至世界。
相比之下,数字皮影戏动画可以克服上述限制。它不仅真实地再现了皮影戏的原理,而且制作相当方便,可以根据观众的需要随意修改。我们可以打破皮影戏作为传统艺术的沉重感,赋予它很多现代流行元素。我们可以在动画中运用电影中的各种长镜、短镜、蒙太奇手法,可以用皮影戏演绎现代故事。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通过现代网络技术让皮影戏(不仅仅是皮影戏本身)传遍世界,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这一切都不需要制作人有太多的雕刻和表演技巧,只需要足够的热情和创意。这就是今天将皮影戏制作成数字动画的初衷,我们也相信这种表达方式可以赋予传统皮影戏新的生命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