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院编修翰林院编修是什么意思
1、翰林院官职品级是什么?2、古代翰林相当于现在什么官3、翰林院官职品级是什么?4、翰林修撰是什么职位?5、翰林院修撰是什么官?6、翰林院编修是几品翰林院官职品级是什么?
翰林院官职品级是正七品。在清朝,翰林院编修官职品等为正七品。该官职主要配置于储备人才功能的翰林院,所属工作为典簿记载,其上有学士、侍读等官职,另有典簿从官。但自唐玄宗后,翰林分为两种,一种是翰林学士,供职于翰林学士院,一种是翰林供奉,供职于翰林院。
翰林院编修,一般来说是科举考试的殿试之后,由榜眼、探花授编修。翰林官的主要活动多为朝廷日常性工作,如从事诰敕起草、史书纂修、经筵侍讲等,品级为正七品。晚唐以后,翰林学士院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翰林供奉主要是培养人才,相当于实习生的位置。
翰林院的主要影响
清代***有6472人得入翰林,形成了庞大的翰林群体,对清朝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到了清朝末期,中国封建专制制度以及科举制度日显腐朽落后。西学东渐,翰林中也出现了主张改革教育制度,以救亡图强的声音。
洋务运动的领导者曾国藩、张之洞、李鸿章、沈葆祯等都是翰林出身。清朝灭亡后,遗留下来的翰林群体依然活跃在政治、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经济的舞台上。民国时期,教育总长蔡元培,北洋总统徐世昌,民族实业家张謇,武汉国民政府主席、书法家谭延_,外交总长颜惠庆,书法家潘龄皋俱是翰林中人。
古代翰林相当于现在什么官翰林相当于现代的秘书一样,翰林院编修的职务相当于现在中央办公厅和政策研究室的秘书;官衔则有大有小,最大的可当到主任一级(进入政治局),小的依次相当于司局级、处级或科级。
翰林院编修主要是诰敕起草、史书纂修、经筵侍讲,实际上,其重要作用在于培养人才,类似于现在的实习生。秘书是领导者、主事者身边的综合辅助工作人员和公务服务人员。他们以辅助决策,综合协调,沟通信息,办文、办会、办事等为主要职能,是领导者、主事者的参谋和助手。
他们的指责都属于编写文书一类,故翰林相当于现代的秘书一样
翰林学士担当起草诏书的职责,翰林供奉则无甚实权。晚唐以后,翰林学士院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有“天子私人”之称。在院任职与曾经任职者,被称为翰林官,简称翰林。
扩展资料:
翰林制度
1、宋沿唐制设学士院
也称翰林学士院,有时亦称翰林院。翰林学士实际上充当皇帝顾问,很多宰相都从翰林学士中选拔。北宋前期的翰林学士,亦无秩品。
元丰改制后,翰林学士承旨和翰林学士成为正式官员,正三品,并且不任其他官职,专司草拟内制之职,例带知制诰衔。由于唐代学士院自翰林院分出,故宋代有时亦称学士院为翰林院。宋代另有专掌艺学供奉之事的翰林院,但与学士院的翰林院无关。西夏设翰林学士院,官员有学士等。
辽北面官中有翰林院,掌汉文文书及刑狱诸事,长官为翰林学士及翰林学士承旨等。金天德三年,置翰林学士院,设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学士等,掌起草诏书等事。
2、翰林兼国史院及蒙古翰林院
官员与金代同,分掌制诰文字、纂修国史及译写文字。
明翰林院掌制诰史册文翰之事。入翰林院者官品虽低,却被视为清贵之选。明朝翰林若得入直文渊阁参与机密,则更是贵极人臣。
清因明制,设翰林院。置掌院学士两人,满、汉各一人,从二品。清掌院学士无文学撰述之责,是侍读学士以下诸官的名义长官,与唐宋之翰林学士有所不同。但仕为翰林官者不仅升迁较他官为易,而且南书房行走及上书房行走例由翰林官为之,因皇帝、皇子及近支王公,多蒙优待厚遇。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翰林院官职品级是正七品。在清朝,翰林院编修官职品等为正七品。该官职主要配置于储备人才功能的翰林院,所属工作为典簿记载,其上有学士,侍读等官职另有典簿从官。翰林院编修,一般来说是科举考试的殿试之后,由榜眼,探花授编修。翰林官的主要活动多为朝廷日常性工作,如从事诰敕起草,史书纂修,经筵侍讲等,品级为正七品。
翰林院说明
翰林院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党校,中科院,社科院。翰林也和现代的秘书一样,他的作用和权力,因领导对他的信任程度而有所差别。翰林院编修的职务相当于现在中央办公厅和政策研究室的秘书。官衔则有大有小,最大的可当到主任一级进入政治局,小的依次相当于司局级。处级或科级。
翰林修撰是什么职位?明、清属翰林院,正七品,改从进士中选拔。
翰林是皇帝的文学侍从官,翰林院从唐朝起开始设立,始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但自唐玄宗后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院里任职的人称为翰林学士。编修一职从清朝起正式确定。
明代英宗以后惯例,科举进士一甲者授予翰林院修撰、编修。另外从二甲、三甲中,选择年轻而才华出众者入翰林院任庶吉士,称为“选馆”。
翰林院编修,一般来说是科举考试的殿试之后,由榜眼、探花授编修。翰林官的主要活动多为朝廷日常性工作,如从事诰敕起草、史书纂修、经筵侍讲等,品级为正七品。
代表人物
严嵩,字惟中,分宜人。举弘治十八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
严嵩(1480年3月3日—1567年),字惟中,号介溪,袁州府分宜介桥村(今江西省分宜县)人。
明孝宗弘治十八年(1505年)进士,累迁礼部尚书、翰林院学士。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六十三岁时入阁,加少傅兼太子太师、谨身殿大学士,后改少师、华盖殿大学士,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诬害夏言,再任内阁首辅,专擅国政近十五年之久。
翰林院修撰是什么官?翰林院修撰。
古代科举考试的最后一关是殿试,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
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其余诸进士再参加朝考,考论诏奏议诗赋,选擅长文学书法的为庶吉士,其余分别授主事(各部职员)、知县等(实际上,要获得主事、知县等职,还须经过候选、候补,有终身不得官者)。
扩展资料:
翰林院修撰,是官名,从六品,主要职责为掌修国史,掌修实录、记载皇帝言行、进讲经史,以及草拟有关典礼的文稿。古代的翰林院是封建皇帝的秘书机构,各个皇朝的翰林院的组织机构和作用大同小异。
古代的翰林院是封建皇帝的秘书机构,各个皇朝的翰林院的组织机构和作用大同小异。而翰林本身,也和现代的秘书一样,他的作用和权力,因领导对他的信任程度而有所差别。
唐代史馆有修撰,掌修国史的官臣,宋实录院有修撰官掌修实录,辽国史院与元、明、清翰林院皆有修撰官,明、清通常授予一甲第一名进士。
一般于殿试揭晓后,一甲第一名进士(状元)即授翰林院修撰。参阅《新唐书.百官志二》_《清文献通考.职官七》。
殿试之后,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其余进士经过考试合格者,叫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考试合格者,分别授予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等职,或以知县优先委用,称为散馆。
以清代而定,会试每三年在京都举行一次,会试中举的贡生(地方儒学生员(秀才)升入京师国子监就读的称贡生,意思是以人才贡献给皇帝),在太和殿举行进士考试,取得第一名次的考生,由皇帝钦定即“状元”,二、三名为“榜眼”、“探花”。
这头三名合称为“一甲进士”,可以得到皇帝赐的“进士及第”,“二甲进士”可赐“进士出身”,“三甲进士”可赐“同进士出身”的头衔。
但只有这“一甲进士”在金殿唱名后,立即按规定封授官职。“状元”的职名叫做“翰林院修撰”,是个从六品官,相当于现在的地区任职级别。
而“榜眼”、“探花”二人,则封授为“翰林院编修”,正七品官职,相当于现在的县长之职,是个地地道道的“芝麻官”。“编修”一职,是个修国史、实录、会要的官称。
百度百科——翰林院修撰
百度百科——科举制度
翰林院编修是几品问题一:"翰林"是几品官,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白蛇传》中许士林的名字的寓意就是“学士翰林”,所以它应该不是一般的官,还是比较高的,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的官员吧, 但不是教育部长。
问题二:清代翰林院编修几品?明清都为正七品
明会典/卷十二
”正七品。。。。翰林院编修”
问题三:位居翰林院官是几品?从五品;正五品 例:张居正当年掌管过翰林院,是从五品。(见张居正大传和古代科举制度) 但是一般翰林院掌院学士都是由礼部尚书兼任,所以也从二品。
问题四:明朝翰林院编修要上朝吗?几品以上官员才上朝翰林院除除非礼部侍郎兼任翰林院掌院学士,不然翰林院一个都不用上朝。
上朝一般是大小九卿和内阁
问题五:国子监和翰林院的区别国子监相当于政法大学,出来的都是公务员或准公务员,翰林院相当于国务院办公厅,可参政议政,出来的都是宰相之备
问题六:古代的翰林院相当于今天的哪个机构?应该是秘书处。
问题七:清朝翰林院庶吉士相当于什么品级的官翰林院是皇帝的秘书机构(其实其他的什么军机处、前三院都是皇帝秘书)
翰林,是统称,其实翰林院内也是分不同等级的,有掌院学士(从二品)、翰林院侍读、侍讲学士、侍读、修撰、编修、庶吉士(刚刚进士及第的)等。
最高的是从二品,相当于现在的副部级;
一般我们说的翰林,就是进士及第刚进翰林院的庶吉士,没有品级,国家给七品的俸禄。最多也就是个副局*级或者处*级干部。
其他的级别,你依次类推吧
问题八:历代翰林院官职编制官职 定员 品阶 部署 备考
学士 1人 正五品 翰林院
侍学士 2人 五品 翰林院
侍讲学士 2人 五品 翰林院
侍 2人 正六品 翰林院
侍讲 2人 正六品 翰林院
五博士 9人 正八品 翰林盯
典籍 2人 八品 翰林院
侍书 2人 正九品 翰林院
待诏 6人 九品 翰林院
孔目 1人 未入流 翰林院
史官修撰 没有定员 六品 翰林院
编修 没有定员 正七品 翰林院
讨 没有定员 七品 翰林院
庶吉士 没有定员 未入流 翰林院
追问:这是那朝代,这些人都做什么事回答: 翰林院的职责是:
(一)充经筵日讲:每年秋天举行经筵典礼,先由翰林院开列直讲官满、汉各8人(满讲官由大学士以下,副都御史以上充任;汉讲官以翰林出身之大学士、尚书、侍郎、内阁学士、詹事、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充任),奏请皇帝钦派四人值讲。
(二)掌进士“朝考”之事:清代科举制度,每科于“殿试传胪”后,礼部以新进士名册送翰林院,由掌院学士奏请“御试”于保和殿。
(三)论撰文史:其所撰有祝文、册宝文(册立、册封后妃)、册诰文(册封王公)、碑文、谕祭文等。此外,纂修实录、圣训、本纪、玉牒及其他书史,或由翰林院承办,或由翰林院派编修、检讨参与纂修。而对书史的编辑校勘,则是翰林院官的主要职务。
(四)稽查史书、录书:六科根据红本辑录的史书(送内阁),录书(存科),为防止“玩忽潦草”,每年派翰林官两人专司稽查。
(五)稽查官学功课:宗人府的宗学、觉罗学,内务府的咸安宫官学及八旗的官学,都派翰林官稽查教习功课。
(六)稽查理藩院档案:理藩院的档案关系重大,须随时整理,例由翰林院派翰林官稽查,以重其事。
(七)入值侍班: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谕,翰林各官,原系文学侍从之臣,分班值宿,以备顾问,并在景云门内建造值房,翰林官分班入值。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定翰林官在尚书房侍值。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又定于圆明园值班。
(八)扈从: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定皇帝巡幸京城内外及王府等处,翰林院例应派员随从。
(九)每遇直省文武乡试、会试、殿试时充主考官、读卷官;顺天乡试,掌院学士充正、副主考、侍读、侍讲以下担任考官。各省乡试,学士以下、编修、检讨以上都可以充任正副考官。会试,掌院学士充任正副考官,侍读、侍讲学士以下充同考官。武科会试,侍读、侍讲学士都可以充任正副考官。
(十)考选、教习庶吉士:开列教习庶吉士职名,从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中选择学问优异者担任小教习。
翰林院内部组织有典簿厅与待诏厅。
典簿厅掌奏章、文移及吏员、差役的管理事务,并保管图书。额设典簿满、汉各1人,孔目满、汉各1人,笔帖式若干人(满40人,汉军4人,分在两厅办事)。
待诏厅:掌缮写、校勘之事,额设满、汉待诏各2人,笔帖式若干人。满待诏掌校时,翻译章奏、文史;汉待诏掌校对,缮写所撰之史。
这个是我抽取清朝的,由于清朝重视汉化以笼络人心,翰林院的职务有所提升,尤其是翰林院掌院学士升至从二品,只是不常设置从二品:部级
翰林院掌院学士社科院院长
从四品:厅级
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中央党校校长
从五品:副厅级加
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
从六品:县处级加
翰林院修撰
正七品:县处级
翰林院编修
从七品:副处级
翰林院检讨
从八品:副科级
翰林院典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