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师傅保片头》看潮汕电影

01 2021第一部潮汕电影《老夫子冠名保护》

65438+10月15,潮汕的“亲情”电影《老夫子包豪》带着潮汕人的期待走进了全国院线。这是继《爸爸我能行》、《英文歌魂》之后,近年来获得龙标的潮汕题材电影。

本片根据潮汕著名说唱组合一枝集团的真实故事改编,讲述了陈伟豪、大足、肉丸等三个年轻人在潮汕激情叛逆、热爱嘻哈音乐的故事。他们被嘲讽被质疑,最终通过奋斗和冲劲收获自己的音乐梦想和爱情成长故事。其中,主角陈伟豪等人的音乐追梦线贯穿了影片的结局,主角的亲情和爱情的情节线穿插其中。

为了突出正宗的潮汕风味,《老夫子包豪》将电影人物对话中潮汕方言对白的比例提高到90%,演员阵容全部为潮汕人,95%的拍摄地点都在潮汕小镇——普宁。可见这部电影的票房在全国可以说是在潮汕人之上。

虽然部分对话中人物的肢体语言反应存在瑕疵,但大足与陈伟豪的爱情故事缺乏情节铺垫,尤其是第一部分女主角马林落水与男主角陈伟豪相遇的情节。两个人的感情从升温到结束的结合似乎有些仓促。综上所述,电影的叙事完整性还是有不足之处的。

但《老夫子宝豪》在剧情紧凑度和矛盾形成与化解上,相比之前的潮汕电影相对成熟,并没有为了突出喜剧元素而刻意拼凑没有逻辑的喜剧场景。其中,陈伟豪的母亲(李金兰,由老一代潮剧艺术家李莲香扮演)在她去世后出现在院子里的场景也令人瞩目。

为了把这部片子拍好,总制片人邀请了潮汕著名说唱团体一枝团的领队担任这部剧的音乐制作人。艺之团是一个在潮汕土生土长的嘻哈音乐团体,成员都是来自潮汕的年轻人,致力于潮州嘻哈的推广和发展。

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方言的hip-hop组合,一枝组合这些年的发展可以说是“艰辛”的。这种经历也让团队的音乐充满了突出本土标签、渴望被认可的风格。而蘑菇也将这种风格延续到电影音乐中。

一个是指群体的主要成员。

潮剧作为潮汕的文化名片,是潮汕电影热衷呈现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捕捉影片地道的潮汕风味,影片中出现了大量潮剧经典片段,一定程度上再现了潮剧戏班的风貌,为观众重新认识潮剧打开了一扇窗,也勾起了大量潮汕人的回忆。

影片内容也探讨了“潮剧的衰亡”这一命题。影片中陈伟豪的母亲李金兰是资深潮剧演员。虽然我和儿子一样热爱舞台,他儿子对潮剧不感兴趣,热衷嘻哈,但他妈妈还是支持他儿子追求音乐梦想。影片最后以李金兰之死为暗语,在肉丸意外烧焦的背景中,潮剧掌门人陈楚欣说了一句“戏班没了,潮剧没了”。

“现在潮汕发展太快了。我们找遍了整个潮汕,也没能找到老潮剧团的身影。所以干脆我们自己掏钱,在空地上建一个古色古香的潮剧团。”——《包豪大师》导演高峰

最后,影片似乎给出了一种思路——将潮剧与流行音乐相结合。

影片中,三位主角从一开始不欣赏潮剧,到逐渐了解潮剧,最后将潮剧元素融入到潮州说唱音乐的创作中,将潮剧服饰和歌词带到了说唱的舞台。他们通过充满潮剧元素的说唱舞台,唤醒年轻人传承潮剧文化的灵魂。《潮汕人》总制片人杜也表示:“潮剧是潮汕人的标志性文化,我想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它,接受它。”

从素描到电影

潮汕人一直有一个电影梦。

解放前,《老上海滩》四部热映片的导演郑秋正和蔡楚生都是潮汕人。其中,蔡楚生执导的《余》连续上映84天,创下票房奇迹,他执导的另一部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甚至引发了在沪上映3个多月的盛况。

但这都是过去了。

潮汕题材的热门影视作品一直比较匮乏,仅凭情怀做出少数民族方言的影视作品是远远不够的。很长一段时间,潮汕人的银幕梦都是由潮汕小品堆砌而成的。在潮汕,潮汕方言小品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和追捧。

?散文《笑看西游记》

上世纪末,潮汕地区活跃着一批曲艺剧种民间艺人,他们大多来自话剧团、潮剧团等组织,用潮汕方言表演情景喜剧,掀起了一股小品热潮。一些艺术家纷纷成立工作室,推出大量知名小品和喜剧,借助当地主流媒体进入千家万户,后期还诞生了一批知名的“喜剧演员”,如水吉、赵曙光、蔡善长、方展荣等。

?方展荣

?赵曙光

从《一元二粒》、《六合彩迷宫》、《潮汕的湖南妹子我的哥哥》到后来的《牌坊街的故事》、《撮板的头和尾》,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潮汕散文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一直在“潮汕绽放”。

通过主题征文《金牌谁》

但大多数小品为了追求喜剧效果,题材老套平庸,情节平实简单,制作相对粗糙,供大众茶余饭后娱乐,除了让人捧腹大笑之外别无回味。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一批老艺术家的相继退出,资本看不到素描的未来,素描事业开始出现青黄不接,不得不走向没落。

2016《让我笑》总决赛

之后,以潮汕三市联合制作的潮州幽默演绎大赛和剧本创作大赛《让我笑》为代表的选秀节目再次掀起了小品热潮。但参加节目的选手多为民间业余爱好者,节目后期没有完善的训练模式,很难将小品的火柴棍提交给新生代。

虽然有些有志之士仍然坚持表演小品,但也很难出像以前那样受欢迎的作品。没有看到小品复兴的潮汕人,见证了中国电影市场的快速繁荣,开始呼唤潮汕的“合家欢”电影。

2018,第一首《爸爸,我来》诞生,潮汕人跑去互相诉说。(2012年《由爱生爱》以“潮汕第一片”的标签问世,但没有拿到龙标)《爸爸我能行》的创作者蓝红春是《由爱生爱》的摄影制作人。

虽然作品的剧本和主题无法与一线电影相比,喜剧元素有着浓浓的“戏剧小品”味道,但毕竟在潮汕题材电影的戈壁滩上种下了第一棵树。

后来2019,英文歌的灵魂也出来了,而现在,潮汕题材的电影这几年也有了大众化的趋势。

潮汕电影将何去何从?

可以预测,以后会有更多的潮汕电影。未来几年,潮汕电影仍将处于探索阶段。这个阶段是“情感满足”的阶段,潮汕电影的任务和功能主要是满足潮人对家乡电影的基本需求。在此期间,当地观众不会马上以太高的艺术水准要求它。

有了第一阶段的探索,第二阶段将开启“引流”模式。如果说前期每一部分作品都被打上了“潮汕”的标签,那么第二阶段,就是慢慢撕掉一些,进一步拥抱主流市场,发掘潮汕人之外的大众口味,讲述更多潮汕和世界的故事。潮汕题材电影市场的流量洼地将逐渐形成。此外,一批本土流量明星也将在下半年逐渐崛起,为真正的大片制作做准备。

而“探索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主题”将贯穿其发展过程,这也是很多做潮汕电影的影视工作者的初衷。

当前的当务之急是尽快摆脱“幼稚”,在创作喜剧元素时跳出“小品”的框架,杜绝刻意搞笑、毫无逻辑地堆砌喜剧元素。在作品主题上,可以继续坚持“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这一关键词,将故事提炼为典型的文艺工作者。另一方面,潮汕地区以“重商”著称,也是著名的侨乡,在这片土地上诞生的商业故事上,大有文章可做。展现改革开放后农民工入潮的生活图景,以文化与人的碰撞融合反映时代变迁,或许更容易引起潮汕群体之外的人的唱衰。

这条路才刚刚开始。把戈壁变成森林,还需要这一代人的努力。

原文链接:/s /s/HGQI7Y3WtAiyvfSAk-Slv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