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学曾的巡抚政绩

福州先薯亭是纪念明朝万历年间引种和推广番薯的华侨陈振龙和福建巡抚金学曾而建的。

郭沫若曾颂扬陈振龙“此功勋当得比神农”。先薯亭下有一条小路,两石夹峙于路两边,叫“天门”。天门中的一块夹石极似鲸鱼,称“鲸鱼石”。过天门岩壁上有清代画家广陵禹隶书“饮岚”。明朝初年在这里种植“长颈鹿榕”,如今盘石而生,根粗叶茂,酷似长颈鹿翘首南天。 明朝时候,人口增加,粮食日益紧张。高产的稻米、小麦是主要食粮。为增加粮食产量,南方大力发展双季稻,海南地区还出现三季稻。16世纪,福建、广东等地从国外引进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很快推广开来。玉米大约在明朝中期,由国外传入我国,首先在闽浙、云贵等地栽培。到了明末,玉米已经传到了北方。16世纪后期,甘薯由东南亚传入我国广东、福建。16世纪末,有一次福建的台风灾害严重,巡抚金学曾广泛征求救荒作物。有人献上从吕宋偷带回国的甘薯。金学曾下令在福建推广,帮助人民度过一次大灾荒。人民感谢金学著,称甘著为金著。17世纪初,江南发生灾荒,经科学家徐光启倡导,将福建的甘著引种到淞沪一带,后又逐渐推广到黄河流域。

在玉米、甘薯传入我国的前后,花生也由福建、广东商人从南洋一带引进。明朝时只做果品食用,后来推广到华中、华北地区。明朝的蔬菜种类大大增加,从国外引进了马铃薯、番茄、辣椒、洋白菜、四季豆等。

陈振龙,原籍福建长乐,早年往吕宋(今菲律宾)经商,在当地发现一种薯类,清甜可口,可充粮食,就想方设法将它引回福州,并在巡抚金学曾的帮助下,试种推广。当时福建正逢饥荒,番薯的试种、推广,使人们度过了饥荒。

金学曾还在总结陈振龙父子经验的基础上,写成中国第一部有关番薯的专著《金薯传习略》;从此,番薯逐渐推广到全国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