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贤王:为包拯和杨家将撑腰,但历史上真有其人吗?

我们在观看影视剧尤其是宋朝的影视剧的时候,往往会看到一个现象就是:在关于杨家将的影视剧中会看一位手拿金锏,上打昏君,下打奸臣的王爷形象,在看关于包拯的影视剧中也有这么一个人,他就是演义中经常出现的八贤王。那么八贤王为何是杨家将和包拯的靠山,历史上又是否真有其人,我们来一探究竟。其实答案非常肯定,历史上没有八贤王这个人。

八贤王的历史原型

在演义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八贤王的原名叫赵德芳,如果按这个名字来说的话,他应该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第四子,封秦康惠王。据《宋史》记载,赵匡胤去世后,宋皇后急令太监王继恩召秦王赵德芳入宫,然而王继恩却拿着遗诏径直跑去晋王赵匡义府上,后来赵匡义继位,是为宋太宗,赵德芳就错失皇位被赵光义封为兴元尹。赵光义继位三年之后赵德芳的兄长赵德昭被逼自杀,2年之后赵德芳也去世,年仅23岁。兄弟二人接连死亡不得不让人怀疑。后世的演义和评书中将赵德芳虚构称八贤王,把他塑造成了一个正气凛然,仗义执言,诙谐、机智,周旋于皇帝、奸臣、杨家将之间往往在最关键的时刻助杨家将一臂之力,是当时朝中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从杨家将和包拯来探究八贤王存在的合理性

我们知道杨家将和包拯是北宋非常出名的人物。杨家将主要讲的是杨老令公及其子杨六郎其孙杨宗保的事情。杨家将主要活跃于宋太宗和宋真宗时期,也就是公元986年至公元1022之间。因为杨业本是北汉将领,于公元986年投降大宋。而包拯主要是活跃于宋仁宗时期(1022-1063年),包拯是1027年进士及第,如果从这一时间开始算,那么包拯主要活跃于1027-1062年之间。从公元986年杨业投降大宋一直到包拯去世大概有70多年的时间,这么一算八贤王如果活到包拯去世至少得有90多岁,这在古代是很罕见的。所以从杨家将和包拯的角度来说八贤王的存在并不合理。

为何会虚构这样的一位人物

在古代封建社会,等级制度是非常明显的,所谓“刑不上大夫”、“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一旦走上官位,权利是很大的,普通百姓享受的权利是非常少的。所以很多仗义执言的忠臣和贫贱百姓不得不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这就需要一位正气凛然,仗义执言且位高权重的人物来主持公道了。

八贤王这样一个虚构的历史人物正好满足了这样一个需求。宋初那段扑朔迷离的历史正好符合文学创造的需求,创作者可以任意发挥他们的才能。也正是如此,我们才看到影视剧中八贤王为杨家将和包拯撑腰的现象,杨家将在八贤王的保护之下多次躲过潘仁美的陷害,包拯在八贤王的帮助下多次化险为夷。然而八贤王的跨度之大确实是一处败笔。或许是当初人们的一种美好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