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象行动的行动背景
1944年6月开始,美军的B-29从四川省成都的基地群起飞,对日本本土进行战略轰炸。同年10月,利用攻占的塞班岛、关岛、提尼安岛修建的基地,战略轰炸的规模越来越大,日本的损失惨重。由于日本的技术和国力所限,完全没有能够对美国本土进行报复的手段。
1944年,美国对日本本土展开了史无前例的战略大轰炸。美国空军的B-29“超级空中堡垒”重型轰炸机不分昼夜地出入日本列岛,几乎把一座座日本城市夷为平地。面对着浓烟四起、满目废墟的国土,日本军方恼怒万分,恨不得立即对华盛顿和纽约进行同样的毁灭性打击。无奈日本当时生产不出能远渡重洋的远程战略轰炸机,而在东太平洋,美国海军又拥有绝对的制海权和制空权,日本的航空母舰编队根本无法靠近美国的西海岸。
就在日本举国上下一筹莫展之际,一位名叫荒川秀俊的气象学博士向日本军方献上了一条妙计。他运用自己丰富的气象专业知识,设计出了一个使用超级秘密武器报复美国的惊人计划——“飞象行动计划”。计划的核心内容是:研究和制造成千上万个巨大的热氢气球,下面吊装重磅燃烧弹,先在日本本土点火升空,然后借助太平洋上空稳定的东去气流,向东飘过太平洋,到达美国的西北部地区,最后再在这些地区落地爆炸。
日军大本营对这个富有想像力的大胆计划大为赞赏。几个月来一直愁眉不展的军事指挥官们一致认为,这种特殊的武器是美国绝对始料不及的“秘密杀手”。如果这个计划能够取得成功的话,不仅可以狠狠地惩罚那些“可恶的美国佬”, 大大地出上一口气,而且还可能扭转整个不利的战局,摆脱日本长期以来的被动局面。
按照设计要求,气球炸弹在日本点火升空后,必需达到并保持在10,058米(33,000英尺)的高度,因为只有在这个高度上,才有一股比较稳定的东去气流,从而借助这一稳定风力顺利飘向美国。为了解决这个技术难题,荒川秀俊博士想出了十几种方案,逐个进行试验。最后确定了一种最佳方案,即在每个气球的吊篮里装上30个2~7千克的沙袋,当气球低于10,058米时,由于大气压力的作用,固定沙袋的螺栓自动解脱,沙袋依次脱落,气球升高;而当飞行高度高于10,058米时,气球气囊的一个阀门则会自动打开,排出部分氢气,气囊体积减小,浮力也减小,高度就降低。按照荒川秀俊博士的计算,如果气球炸弹平均以193千米/小时飞行的话,那么经过48小时后就可抵达华盛顿、俄勒冈和蒙大拿州地区上空,然后定时起爆装置引发,燃烧弹抛下爆炸,大功即可告成。很快,荒川秀俊博士就完成了“气球炸弹”的可行性论证和试验,把“气球炸弹”交给了日本当局。
为了制造这种前所未有的秘密武器,日本当局几乎动员了全国所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热氢气球体积庞大,直径为10多米甚至数十米,一般的场所根本无法容纳。军方一声令下,日本的大部分电影院被拆去座位,成为临时的气球制造车间;一些大型相扑馆也被征用,用作制造气球或储存制作原料。由于成年男子都去当兵打仗,所以组装气球的“主力军”就由妇女和孩子们来担当,其中既有小商小贩和专门制作灯笼的裱糊匠,也有中小学生、女职员、家庭主妇等,甚至连艺妓也放弃了专业加入到制作气球炸弹的队伍中。
热氢气球的主体是用纸糊起来的。但这种纸并不是普通的民用纸,而是一种经过特殊处理的纸。这种纸在生产过程中必需经过大量成熟的辣椒根进行长时间的浸泡,强度变得相当高,日本人称之为“糯米纸”。“糯米纸”的大量需求,使得全日本的辣椒根都被作为“军用物资”征用,许多地方还发动中小学生四处收集居民家中的辣椒。一时间,辣椒根成为日本国内最为紧俏的物品之一,还掀起一场全国性的大规模辣椒种植热潮。
当时日本的资源已经极为匮乏,制造气球需要的橡胶或纺织物都极为短缺,只能采用日本最原始和最古老的材料和工艺来制造气球。日本民间有一种源于中国的手工纸——桑皮纸,以桑树的皮为纸浆的主要原料,纸的韧性极好。桑皮纸用柿胶(即中国的柿油)浸过之后,纸张的孔隙被封闭,且具有一定的抗水性。中国和日本生产传统纸折扇、遮阳伞就是这种工艺。用600条裁成一定形状的纸条裱糊起来,可以形成一个10M直径的气球,充上氢气后能够提供300KG(海平面)的升力。每个气球的吊篮装有1枚150KG常规炸弹和2枚小型燃烧弹,有30个6磅重的沙袋。在日本本土放飞后,可以上升到10000—12000M的高度,这里有一股向东的高层大气急流,穿过太平洋直到美洲大陆上空,一旦气球进入这股气流,就可以以160—300KM/H的速度飞行,65—70个小时后抵达美洲上空。飞行途中,气球的气囊中的氢气不断损失,高度不断降低。为了使气球达到美洲大陆上空,气球的吊篮周围吊有30个6磅重的沙袋,当气球的高度低于10000M时,吊篮上的气压计就通过一个连动机构抛投一个沙袋,气球的高度又恢复到10000M以上。30个沙袋抛完后,按照计算,气球已经达到美洲大陆上空,吊篮中由电池驱动的机构自动将炸弹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