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润身又一次爬上了顶峰。
王润身喜出望外,收拾行李,带着考虑去北京见编剧苏湖。周瑜给王安排了一个地方,请他看剧本和有关材料。休息了一个月后,王润来到了长春。老朋友听说常颖邀请他拍戏,都高兴地对他说:“你要珍惜这次机会,全力以赴,好好表演你的戏法,争取重返影坛。”王润身下定决心,他将不辜负导演和他的朋友们的高度期望,把这个魔术表演好。他看了剧本,演了一个农民说唱歌手。从妆容造型到人物气质,都不是问题,也不需要准备。剧中人物本想说唱“陕北评书”(一种书体),但与他所熟悉的另一种书体“西河鼓”不同。当然,导演知道其中的区别,并把王润身送到陕西,跟随陕北著名的盲人说书人韩起祥学习。王润来到延安,找到韩家,进门前哼了几句西河鼓,表达了自己来拜师学艺的意图:“我本来是西河鼓的艺人,在陕北进了韩家学评书,学书拍电影,不学出味道就回不了长春。不过请老师多多指教,学生王润身有礼了……”说着向老师敬礼。韩老师马上大声说:“停,停。”然后他也即兴说了几句“陕北评书”,回应道:“和同行见面就别提了。有事请谨慎发言。学读书唱歌很容易,请坐慢慢品茶……”甚至还说:“请坐,请坐!”原来两人都是图书行业的同行。王润身阐述了他的目的,韩先生热情地表达了他真诚的帮助。
在陕西学习了一个月,韩老师热心教学。王润身不仅很快掌握了“陕北评书”的魅力,而且对陕北的风土人情也有了一定的了解。王谢过老师,满怀信心地回到长春。做好准备后,我和摄制组在陕西外景地投入了紧张的外景拍摄。
虽然王润身已经离开画室十多年了,但他的一举一动都有一种农民的淳朴气质。他扮演的是在旧社会的苦难中多余的、拼命挣扎的老一代农民。他满怀仇恨,无处诉说。他喜怒无常,精神变态。当他痛苦的时候,他对着天堂问:“上帝,要给穷人一个好的太阳和月亮,需要的不仅仅是我们……”他扮演一个赵翔,背着丹仙四处旅行,宣传红军,幽默风趣。当他的真实身份被军阀甘文蓉发现,他被枪杀。
影片分别由黄和李饰演。由于电影编导水平高,获得了文化部优秀电影奖。这部电影为王润身重返电影业铺平了道路。1979 10王润正式调入常颖演员剧团。这是他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1980,在李肃导演的《春光乍泄》中饰演垦区副局长刘广厚,后在王亚彪导演的《明天回答你》中饰演角色。在连续拍摄了几部戏后,王润身很快走出了低谷,找到了演员的感觉。使他的表演更加沉稳流畅。
常颖决定将报告文学《三门李义文》改编成电影,这部小说描述了一个生产队分成作业组时,五名党员受到冷落的故事。导演张辉邀请王润身在影片中饰演原党委书记、现任党组书记蔡亮。有人听说王润身要演一个过时的、不受群众欢迎的老党员,好心提醒他,“你要想好了,千万别出差错……”当时很多人对这部“新锐”电影感到担忧。王仔细想了想,觉得人品还不错。如果导演敢拍,他欣然同意。
剧组成员集中后,摄制组前往吉林省桦甸市的山城苏米沟。王和饰演现任党支部书记的杜德富等四人睡在家乡的火炕上。开拍前,他发现德福杜走路“跑偏”,有时身体会抖,就问杜:“走偏了不舒服?”杜并不在乎。并说:“我是个老东营人,想为常颖拍最后一部戏。”刚开始拍了一两个镜头:王和杜在收粪的路上相遇。杜筋疲力尽,回来偷着对说:“恐怕我的梦想不能实现了。做吧。”一天,杜突然晕倒,被紧急送往医院抢救。他后来去世了。摄制组不得不更换演员。这是一个糟糕的开始
在接下来的拍摄中,王润身的表现也是得心应手。他的镐和铲,他的举止和风度,很像东北的农民。过去他会为革命做很多工作,现在他过得很好。他想成为一个社会主义者的祖父,蔡亮,他觉得很自在。对工作和群众漠不关心。人物的气质和戏的基调都很准。然而接下来的拍摄,却是“故事”的继续:有一天,在离住处10多公里的一个村子里拍戏,拍完戏已经是深夜了,全组人坐大空调车回住处。人困了,突然感觉身体翻了个身——原来车翻进了沟里。所有人都爬出了窗户,所幸没有人受伤。大家想尽办法把车翻过来,想拖出去一两个小时,都无济于事。后来,他提出向附近的林场借一辆“爬山虎”拖拉机,终于把车从沟下拉了上来。这时,天快亮了。无独有偶,有一次因为发电车司机喝多了酒,在回去的路上把车开进了沟里。王润身和其他演员刚刚到达他们的住处,还没有卸妆。他们不顾荣的疲劳,又回到出事地点,出大车又走了两个小时。拍摄制作组开会分操作组的大人群场景时,房间里挤满了人,屋檐下挂着一串玉米干和红辣椒。由扮演的梁正要开口说话,一串干玉米突然掉了下来,砸在了另一名演员的头上。幸好没砸破他的头,人群虚惊一场。沉默过后,蔡亮的演讲被翻拍。正是在这次小组会议上,他和其他四名党员都受到了群众的冷落,这使他从惊愕的尴尬中清醒过来,重新振作起来。他不顾年老体弱,和年轻人比赛挖粪,关心群众,给群众送水等。他用自己的行动重新赢得了群众的信任,恢复了党员自身的形象。它强烈地反映了不仅要纠正和恢复农村的党风。也证明了我们党有能力克服自身的缺点,带领群众前进。
王润身塑造的蔡亮艺术形象是他回归影坛后创造的最光辉的艺术形象。他成功地塑造了这一形象,是因为他有多年的艺术实践经验和深厚的艺术功底,同时也与他长期在农村的生活密切相关。农村的活,他现在不用学,像农民一样干。所以,他的表现朴实,真实,有感染力。导演张辉长期生活在东北农村,熟悉东北农村的各种人物。看完电影,人们仿佛触摸到了北方雪天的寒冷,闻到了东北泥土的清香,呛到了关东烟味的辛辣。
这部电影生活气息浓厚,欣赏性很强。因为当时电影提出了极其尖锐的问题,有人担心电影会“泄密”,据说有人要写批判文章。但在影片送审之前,就引起了文化部和中央领导同志的关注。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胡乔木在长春审阅了影片,给予高度评价和热情赞扬,认为这是一部好影片,“可以作为整党的教材”,“在全国农村放映”。并亲自给张辉导演写信,对影片提出了重要的修改意见。
影片修改后在全国放映,引起强烈反响。人民日报,文汇报,大众电影和其他报纸都举行了论坛,并发表了大篇幅的评论。1984该片获得文化部优秀电影奖,第四届金鸡奖,第七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那一年,金鸡奖颁奖大会上,当王润激动地拿着奖杯走上舞台时,八一厂的老朋友们都为他高兴,高呼:“王润身,把奖杯举得更高!”
重返影坛仅五年的王润身,凭借自己的个人努力,一步步攀上了新的高峰。这很有价值。真的是日积月累,一堆工作。这可以看作是王润身命运之鞍的最后一个鞍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