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盛荣的人物事迹

裘盛戎(1915-1971):京剧表演艺术家,净角演员,裘派艺术的创始人。原名裘振芳,北京人,生于1915年,病逝于1971年,岁未过花甲。裘盛戎八岁开始从父学戏,父亲的严格要求,为裘盛戎后来的艺术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12岁,他就学会了20多出戏,进富连成科班时,本该轮“世”字科,因他带艺入科,升一级,按“盛”字排。在科里,经萧长华、孙盛文、王连平等教导,艺事更加精进,不久便有许多观众喜欢他的戏。当时科班上戏规矩,大轴是武戏,倒第二是生旦戏,他的戏如《探阴山》等则常破例放在压轴。

1933年出科后,曾搭班在杨小楼、金少山门下,另外还同四大名旦、四大须生及孟小冬、周信芳、盖叫天等大师以及四小名旦、叶盛章、叶盛兰、李少春、高盛麟、李玉茹、言慧珠等同台演出。其间一度倒仓,加之父亲的病逝等原因使他思想苦闷,在上海天蟾、黄金等剧场充当班底。尽管这样,他的才华和造诣依然为行内外人及观众所欣赏。上个世纪40年代中期,金少山在上海演出,邀他合作《草桥关》、《刺王僚》、《白良关》,金少山鼓励他“好好干,将来前途远大”,并与他合灌唱片《真假李逵》。这期间,他还与周信芳有较长时间合作,从麒派表演中汲取艺术营养充实自己的花脸表演技艺。

1947年,裘盛戎创立了“戎社”,首演于北京三庆戏院,打炮戏即更名《姚期》的头二本《草桥关》。虽是老戏,但他在唱念做上都作了新的处理,演出时观众彩声连连,取得圆满成功。此后“戎社”经常在京津演出《铡美案》、《战宛城》、《打龙袍》、《连环套》、《牧虎关》、《大、探、二》等戏,并将《姚期》多次改革加工,成为裘盛戎最具代表性之精品剧目。

新中国成立后,裘派艺术在党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指引下得到发扬光大。他生前常说:“没有***产党就没有我裘盛戎的今天”。解放后,裘盛戎与谭富英携手成立了“太平京剧社”(后更名为北京京剧二团),二人并挂头牌,合作演出新戏《将相和》、《正气歌》、《除三害》等。1953年赴朝鲜慰问,1955年到香港演出。至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裘盛戎的表演艺术已到达颠峰状态。

他曲己从人,高风亮节,为了强强联合,他奔走于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赵燕侠等各位艺术家之间,积极促成了当时实力最强的艺术团体——“北京京剧团”。1956年,他加盟了被誉为具有全国最佳搭档“四大头牌”——“马谭张裘”的北京京剧团,并任副团长。在这个团里,马谭张裘四人有时轮流唱开场戏或上大轴,有一次裘唱大轴《坐寨盗马》,开场戏是张君秋的《女起解》,二出是谭富英的《碰碑》,倒二是马连良的《借赵云》,一时传为美谈。他们以极大的热情改编创编大量传世之作如《秦香莲》、《赵氏孤儿》、《官渡之战》、《海瑞罢官》、《赤桑镇》《姚期》、《铡美案》、《官渡之战》、《将相和》、《除三害》、《南方来信》、《壮别》、《林则徐》、《舍命全交》等,为戏曲艺术留下了宝贵的财富。1964年裘盛戎参加了现代戏《杜鹃山》的创作和演出,他在剧中创造了一个成功的艺术形象——乌豆。同期,他还创演了另一出现代戏《雪花飘》。

1966年,裘盛戎被打成“反动艺术权威”,隔离审查,并被抄家。北京京剧团出演《海港》,只让他担任B角高志杨,于是每逢此剧由B角演出时,观众就蜂拥前往,争睹艰难岁月中裘先生的风采。裘盛戎深爱他的事业,逝世前两年,他尚在“控制使用”中,还随《杜鹃山》剧组去湘鄂赣体验生活。不久,他被查出患有肺癌,1971年扩散到脑部。

裘先生生前留有大量录音资料,彩色电影《秦香莲》、《群英会·借东风》中保存了他珍贵的表演艺术形象

缅怀父亲裘盛戎----裘兰 九十年前(1915年)的农历7月15日,一代京剧表演艺术家、我的父亲裘盛戎在北京诞生。他所创立的裘派艺术是中华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他是中国京剧花脸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里程碑式的艺术家,深受广大戏迷的喜爱。今年是他诞辰九十周年,借《中国京剧》一角缅怀先父,寄托哀思。

我们裘家祖籍浙江绍兴,祖父裘桂仙乃一代名净,死后曾有“桂仙一死无铜锤”之说。祖母裘孙氏生有三男二女,我父亲裘盛戎又名振芳,排行第二。自幼随父学戏,1927年带艺入“富连成”科班,1933年毕业,从此走上演艺生涯。在四十多年的舞台实践中,他继承传统,勇于创新,不断丰宣改造自己的表演艺术,博采众长,扬长避短,结合自身条件敢于突破,紧扣时代脉搏,把京剧花脸表演艺术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我父亲裘盛戎是京剧花脸全才,唱念做打无一不能。在他一生演出的剧目中,除了人所***知的铜锤戏、包公戏外,还能上演架子花脸戏,十六岁和武生泰斗杨小楼同台演出《长坡坡》,扮演曹操、经常演出的还有《李七长亭》中的李七、《取洛阳》中的马武、《盗御马》中的窦尔墩、《法门寺》中的刘瑾、《打严嵩》中的严嵩等。武花脸戏如《芦花荡》中的张飞、《落马湖》中的李佩、《取金陵》中的赤福寿等。他是京剧史上继金少山之后,以净行挑班的第二位花脸演员。

“四功”之首的“唱”是裘派艺术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他的嗓音高亮醇厚,演唱技巧高超绝妙,唱腔挂味儿好听。他一改旧时花脸直腔直调的唱法,进行大量板式的创新,极大丰富了花脸的声腔表现力,对京剧的贡献有口皆碑。如《除三害》中的[二黄二六]、《林则徐》中的[二黄三眼][反二黄]、《赵氏孤儿》中的[汉调二黄原板]、《赤桑镇》中的[二黄快三眼]、《雪花飘》中的[二黄三眼]、《南方来信》中的[二黄快板]等,真正达到了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的境界。翁偶虹先生评价说“腔虽老而因裘则新”;“旱香瓜——另个味儿”。我父亲的唱无论是在字的四声调势走向处理上,还是“松、空、通”的发声方法和***呜上,以及润腔技巧上的“提、挑、弹、蹦、滑……”等都是浑然天成,美不胜收。同时,他又是一个紧跟时代审美需求而变化的改革家,他从电影、话剧、曲艺、绘画。雕刻等艺术门类以及鱼鸟花虫,飞禽走兽的形态中吸收养分。并且以生活为依据运用变化程式,准确地把握各种人物性格,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包括服装、盔头、脸谱、乐队等方面的改革,创作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形象,成为一个艺术特色鲜明,风格独特新颖,剧目丰富,传人众多的艺术流派——“裘派”。

新中国成立后,裘派艺术在党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指引下得到发扬光大。他生前常说:“没有***产党就没有我裘盛戎的今天。”他屈己从人,高风亮节,为了强强联合,他奔走于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赵燕侠等各位艺术家之间,积极促成了当时实力最强的艺术团体“北京京剧团”。并且以极大的热情改编创编大量传世之作如《铫期》、《铡美案》、《官渡之战》、《将相和》、《除三害》、《海瑞罢官》、《杜鹃山》、《南方来信》、《壮别》、《雪花飘》、《林则徐》、《舍命全交》等,为戏曲艺术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在我的记忆里,父亲对艺术的钻研和追求简直到了偏执的程度。在研究唱腔或身段的时候,多次烤焦了台灯罩自己浑然不知;深夜客人走后他拿着香烟坐在床上闭目思考,烟头把被子烧了一个大洞,险些酿成火灾;就是在病重弥留之际,他手里仍然紧紧握着《杜鹃山》的剧本不放,常伸着三个指头意问第三场的唱腔改的怎么样了。有人说他这辈子就是为唱戏来的。“文革”中被剥夺了上台的权力,对他来讲生不如死,他选择了死,过早地离开了我们这些深爱他的人。

当然除了我们,感到痛心的还有喜爱他的广大群众。我深深记得在“文革”初期,白天刚刚抄完家,夜里十一点钟,突然传来敲门声,我们一家吓得抱成一团,进来的是两个出租汽车司机,见面后只说了一句“裘老板,多保重想开点”,然后紧紧握了握父亲的手,含泪离开了。淘粪工人曹师傅不顾造反派的指责,照常为我家搬粪桶,并掷地有声地对围观的人说:“他(指我父亲)的工作是唱好戏,我的工作是淘粪,分工不同而已。”对这些难能可贵的情谊我们全家终生难忘。

父亲虽然过早地离开我们,但值得欣慰的是裘派艺术得以继承,他生前不遗余力地培养学生,爱徒如子,如今桃李满天下,培养出了夏韵龙、钳韵宏、王正屏、于鸣奎、杨博森、孟俊泉、吴玉璋、李欣、李芝纲等众多著名花脸演员。他所创立的“裘派”艺术影响遍及海内外,现今活跃在舞台上的铜锤花脸演员大多为裘派弟子或再传弟子,“十净九裘”的局面正是裘派艺术魅力的真实体现。

我父亲被人戏称“裘傻子”,他性格内向、憨厚,凡和他相处的人无不用两个字评价他“好人”,就是对曾经伤害过他的人'他也是以德报怨,宽厚包容。人们不但喜欢他的艺术,更赞誉他高尚的人品。值此裘盛戎诞辰九十周年之际,让我们以崇敬的心情缅怀这位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愿裘派艺术发扬光大。欣闻有关领导和部门准备为此举办纪念活动,作为子女不胜感激!

谨以此文缅怀裘派艺术创始人,我们的好父亲——裘盛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