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喆的流沙》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爱情就像流沙~

先解释一下什么是流沙~

流沙常被视为能把人吸进无底洞的怪物。

流沙是大自然设计的最巧妙的机制。它可能藏在河边甚至隔壁的后院,静静地等待人们靠近,让人左右为难。公元1692年,罗伊尔港因地震引起的土壤液化引发流沙,最终导致城市三分之一消失,两千人死亡。看似平静的英格兰北海,美丽而危险的阿拉斯加峡湾,也有过流沙困人的故事。但是,大多数人都没见过流沙,更别说亲眼目睹别人掉进流沙或者亲身经历了。人们对流沙的印象主要基于各种电影。在电影营造的场景中,流沙是一个可以把人吸进无底洞的大怪物。人一旦被困其中,往往无法自拔,同伴只能眼睁睁看着被困者瞬间被沙子吞噬。

流沙表面一旦被扰动,就会“液化”。

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的伯恩在去伊朗度假时遇到了一个当地的牧羊人。他指着流沙告诉伯恩,曾经有一头骆驼在村子里沉了下去,马上就不见了。伯尔尼对此持怀疑态度,回国后立即进行研究。他仔细观看和分析了几十部描写流沙吃人场景的电影,发现这些电影中对流沙的描写简直是错误百出。后来,伯恩在实验室里混合了细沙、粘土和盐水,重建了一个微型室内流沙模型,以供研究。

伯尔尼领导的研究人员经过反复实验发现,要让沙子像太妃糖一样有粘性需要几天时间,但只要对其表面施加适当的压力,就很容易使其失去粘性。流沙的表层一旦受到运动的扰动,就会迅速“液化”,表层的沙子变得松散松软,浅层的沙子就会很快流下来。这种迁移使在流沙上移动的物体下沉。但随着下沉深度的增加,从上层落到底层的沙子和粘土逐渐聚集,会形成厚厚的沉积层,使沙子的粘度迅速增加,阻止物体进一步下沉。

密度小于流沙的物体会浮在流沙上。

还发现当物体陷入流沙中时,下沉速度取决于物体本身的密度。流沙的密度一般为2g/ml,而人的密度为1g/ml。在这种密度下,人体沉入流沙也不会被破坏,往往沉到腰部就会停下来。研究人员还发现,甚至一些密度远高于流沙的物体也能漂浮在流沙上。在实验中,研究人员将密度为2.7 g/ml的铝盆放在流沙顶部。虽然它的密度比流沙高,但由于流沙的浮力和沙子表面张力,它仍然可以平静地停留在流沙表面。当科学家开始轻轻摇晃铝容器时,情况发生了变化。集装箱沉了一点。当他们用力摇晃时,容器慢慢沉入沙底。

把你的脚从流沙中拔出来需要举起一辆汽车的力量。

认为被困在流沙中的人一般不能移动,密度增大的沙子粘在落入流沙中的人体下半身,对人体造成很大压力,使人难以做出努力。即使是大力士也很难一下子把被困的人拖出流沙。根据研究人员的计算,以每秒一厘米的速度拔出一个被困者的脚大约需要654.38+百万牛顿的力,这大约等于抬起一辆中型汽车的力。所以除非有吊车帮忙,否则很难一下子把人拉出流沙。研究还指出,根据这种力量的计算,如果你用力拉,那么在流沙“放手”之前,人体已经被强大的力量撕掉了。这一招造成的危险,比让他暂时停在流沙里要高得多。

如何在流沙中自救

其实绝大多数流沙和普通的沙子没有太大区别,也没有电影里描述的那么可怕。原则上,只有沙子渗入了水中。由于沙粒间的摩擦力减小,形成半液态的沙水混合物,难以承受。流沙通常在海岸附近发现,通常很浅,很少超过几英尺深。伯恩说,流沙能淹死人的情况只有一种,就是头先掉进沙子里,但这样掉进流沙的概率很小。被困在流沙中的人,只感觉胸口有些压力,呼吸困难,没有生命危险。流沙附近的涨潮是被困者最大的敌人。

不过影片中对流沙的描述至少是正确的,那就是如果你陷入流沙中,拼命挣扎或者踢腿只会让人沉得更快。人们误以为摇晃可以使身体周围的沙子变松,有利于将四肢拉出流沙。科学家指出,这种运动只能加速粘土的沉积,增强流沙的粘性,胡乱挣扎的人只会越陷越深。

伯恩指出,还有一种逃离流沙的方法,那就是让被困者轻轻地移动双脚,尽可能让水和沙子渗透到被挤压的真空区域,以减轻被困者身体的压力,让沙子慢慢变松。被困人员也要尽量分开四肢,因为只有身体接触沙子的表面积越大,浮力才会越大。被困人员只要足够耐心,足够缓慢,就能慢慢脱离困境。

其实这是我很喜欢唱的一首歌~

我曾听过“爱情就像流沙”

感觉他好像不太重视感情,流沙给人一种一变再变的感觉~

后来长大了,渐渐明白了~

流沙正好衬托了他对爱情的专一和无法自拔~

他的爱就像流沙一样,就这样慢慢的陷进去~就像在平凡的一天里积累了一份感情~

知道应该回避,之前就知道跟它在一起不会有好结果~

就像遇到流沙,很神奇的现象,却让你痛苦~

我想把下半身拉出来,却只能越陷越深~这简直无法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