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乔作品赏析

艾青说:“诗人如果有他们的特质,我想应该是对世界感觉特别新鲜,对文字感觉特别亲切。”

这是自然界中很常见的一幕:在相邻的两座山之间,在一个很深的峡谷里,一座由树干组成的桥连接着两座山,人们从这座木桥上来回走动...这种场景在自然界可能并不少见,很多地方都有这样的木桥。它们年复一年地脱颖而出,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并没有引起人们的特别注意,因为人们已经习惯了。但在诗人眼里,它的存在是不寻常的,它的形式和性格引起了诗人的关注。诗人大概是在大自然中看到了一座独木桥,引起了他的感慨。他把这座不起眼的独木桥写进了自己的诗里,给了它在诗歌殿堂里的一席之地。

在一个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诗人眼里,在一个感受非常敏锐的诗人眼里,在一个善于捕捉诗情画意的诗人眼里,一件极其普通的事,都可能成为诗人怀孕的母体。诗人能否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诗意,迅速抓住诗意,然后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取决于诗人的素质。艾青不仅有这种品质,他的品质也是一般诗人无法企及的。

让我们看看艾青是如何精彩地写下这一段普通的事的:“两座云雾缭绕的山相遇的地方/两座山峰突然向下倾斜的地方/在几英尺高的茂密草丛中/跨过一棵棕榈树的树干/-一座木桥连接着两座山//旅行者从上面走过/它在半空中微微摇晃/下面有一个100英尺深的黑坑/裂缝。

如果诗人是根据他看到的一座木桥的客观存在来写的,我们就很难知道这首诗讲的是不是他看到的真实场景。但就诗歌而言,诗人写得多么具体生动,给人的感觉多么真实!让读者真正身临其境。诗人感情的敏感和描写的精妙令人惊叹。

在写作上,《独木桥》这首诗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这首诗很短,但写得很有层次。诗人自上而下绘画。先写到两座高山,再写到山边之间的木桥,再写到木桥下100尺深的黑坑,最后写到黑坑的最深处,在那里可以听到远处流水的声音。这样写,很像电影里自上而下的镜头,让人看清楚独木桥所在的环境和每一个部分。看完之后,整个场景都会站在读者面前。

诗人按照这个顺序写作,可能是受到独木桥客观存在的启发,但更重要的是诗人有自己独特的想法。这样写不仅层次清晰,也是提高艺术感染力的需要。我们看到从山顶到峡谷深处的流水是多么的陡峭!诗人从上到下写的时候,给人这种险峻的感觉——诗人想强调的险峻感达到了目的。诗人想让读者进一步理解的是,这座木桥矗立在这些陡峭的山峰之间,让旅行者可以默默地走过它...独木桥给人的感觉很深刻。

另外,诗人在写这首诗的时候,很注意静与动的协调搭配。山是静的,独木桥是静的,行人走在独木桥上,动着,最深的水也在动...静态的,庄严的,移动的,平稳的移动。有静才能更动,有静才能更静。静态和动态相辅相成。静态是运动的陪衬,运动让静态不平淡。艺术效果增强了。

这首诗表面上看起来似乎纯粹是写风景的,但仔细想想就会感受到诗人的用心。诗人写下这座“独木桥”,是因为诗人爱上了这座独木桥的性格,而在诗中,他也想尽可能地表现独木桥的性格。诗人的目的达到了,独木桥的性格在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这些险峻的山峰之间,在这个幽深的峡谷里,独木桥靠着自己树干的力量,把两座山连接起来。它不怕高山的严谨,不怕深谷的恐怖,不怕可能被碾压的可能。年复一年,它固执地、默默无闻地为行人做出牺牲。独木桥的这个人物正是诗人要讴歌的。

一座普普通通的独木桥,诗人却把它画得从容、自然、质朴,并赋予了深刻的含义,这真是诗人独具慧眼和深厚艺术功力的体现。

灵感是什么?灵感从何而来?艾青说:“灵感是诗人与外界事物无比的和谐,是他极其愉悦的遭遇;是诗人对事物紧闭的大门的意外开启。灵感是诗歌的概念。“从《独木桥》这首诗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感受和发现诗人的灵感是怎么来的,从而启发我们的创作。”“独木桥”可以连接两座山,也可以连接创作者与灵感。虽然是独木桥,但这是一条通道,通过后会让人心情愉悦。木桥多了,灵感也就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