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死前有没有和他一起立丞相诸葛亮?

公元223年,春天,四川盆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在这个春光明媚的季节,永安城陷入了恐慌和沮丧的状态,因为蜀汉皇帝刘备的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

临死前,刘备把自己的丧事委托给远在成都的诸葛亮。这一年刘备62岁,诸葛亮42岁。作为一个征战天下十几年的老战友,现在物是人非,就是天人永隔,两人都深感痛心。面对太阳穴微微发白的诸葛亮,刘备留下了遗言:

“你只有曹丕的十倍,才会安国,最后定下大事。继承人能协助的,协助;如果你没有天赋,你可以自己拿。”亮泪说:“我敢用尽我的力量,履行我的忠诚,然后死!”先是主颁布诏书,然后主说:“你和丞相订婚了,你就像一个父亲。”

短短两三句对话,在后世都成了历史谜团。很多人认为刘备委托一个孤儿来试探或牵制诸葛亮。更有甚者,他们认为刘备当时在宫中埋伏了一把斧刀。一旦看出诸葛亮居心不良,斧刀会立刻冲出去,让诸葛亮血溅五步。

有这种可能吗?要探究其中的奥秘,就要知道刘备孤儿的背景。

刘备的手下大致有四大势力:

守旧派是指从刘备创业之初就跟随他的老哥们。代表人物有关羽、张飞、赵云等人。

荆州派是指刘备的影响集团,代表人物有诸葛亮、庞统、魏延等。时住荆州,遣刘表为保荐人。

东周派,这是刘璋的父亲柳岩,跟随他的拓荒者在益州打天下。对于益州学派来说,他们是局外人,代表人物有法正、李炎、孟达等人。

益州派是指益州当地的贵族家庭和地方豪强。其代表人物有黄泉、彭阳、许婧、乔舟等人。

当初刘备能够迅速夺取刘在张的码头。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玩了“以夷制夷”的把戏。刘璋统治下的东周派和益州派之间矛盾很大。益州派本来就是地方豪强。柳岩率领东周派到达后,他牵制住了他们。柳岩的儿子刘璋势单力薄,守不住田地,益州派反过来吞并东州派;东周派为了翻身,反过来依附刘备打压益州派。

对于这四派,刘备的政治策略是,坚定依靠袁老派,紧密团结荆州派,尽量拉拢东周派,有选择地打压益州派。

夺取刘璋的地盘后,刘备在政权初期有过短暂的发展,特别是关羽水淹七军,差点逼得曹操迁都的时候,蜀汉势力达到了顶峰。这段时间,益州派虽然不满,但无力反抗。然而好景不长。蜀汉发展时期才刚刚开始,形势急转直下。

建安二十四年,曹魏联手孙吴攻荆州,关羽大败,斩首。张吴元年,刘备出兵攻吴,张飞在外出途中被部将刺杀。至此,袁老派的势力日薄西山。对于根基尚不稳固的蜀汉政权来说,中坚力量的衰落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但另一方面,这也可以说是转移国内矛盾,动员蜀汉联合对外的契机。于是,关羽、张飞暴亡后,刘备调集大军,猛攻孙吴。然而,夷陵之战后,刘备的希望破灭了。在这场战争中,刘备不仅没有通过军事上的胜利加强蜀人的团结,反而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惨败。

战后,荆州学派受损严重,元气大伤;东周派虽然也受到了创伤,但实力依然存在,并没有受到根本性的伤害;至于益州派,就成了最强大的集团。更不用说外国入侵的问题了,j

这个摇摇欲坠的蜀汉死后该怎么办?这是刘备托付孤儿时考虑的主要问题。经过夷陵之战的创伤,蜀汉现在已经无力对外作战,保持内部稳定是第一要务。为了保持蜀汉的内部稳定,迫切需要解决派系斗争的问题。

这是一个三国军阀混战的乱世,一代企业家,二代失败者的短命鬼政权并不少见。刘备,在创业的漂泊岁月里,不停地投靠这个,投靠那个。他见过太多这样的例子了。比如他曾经投靠刘表,刘表死了,死了。比如他曾经投靠过袁绍,袁绍的死造成了一场灾难。比如最后三三三五四年,他投靠的刘璋就是一个二世祖。刘表、袁绍、刘章家业尽失,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内斗。一方面,刘备在吸取内斗的教训方面可以说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司机。

刘备死时,刘禅只有17岁,没有斗争经验,也不太聪明,刘备对此心知肚明。很明显,一旦蜀汉之间的内讧开始,就不知所措了。刘备的问题是,他需要找到一个足够强大的人来威慑那些蠢蠢欲动的势力。

首先是益州派,最厉害最不靠谱。其次,稍微靠谱一点的东周派,重在维护自己的派系利益,倾向保守,对向外发展兴趣不大,与刘备的意愿不符,全局观较差。再次是袁老学派,最靠谱,但也接近灭绝。

唯一的选择就是荆州派和荆州派掌门人诸葛亮。更重要的是,刘备征服世界的宏伟计划是他和诸葛亮***同制定的。诸葛亮贯彻蜀汉路线方针最坚决,荆州派倾向于向外发展,与刘备志气相投。

换句话说,即使刘备死了,他的精神仍然会活在诸葛亮的心里。死去的刘备是活着的诸葛亮,活着的诸葛亮是死去的刘备。

所以刘备死了也要给诸葛亮足够的权威,在实践中确立诸葛亮的领导地位,让诸葛亮保持内部稳定,打压蜀汉割据势力,然后有利于向外发展。

除了诸葛亮,还有一个人,——李严。

李炎的身份比较特殊,既属于东周派,又属于益州派。以刘备、诸葛亮为臣托付孤儿,不言而喻,但要注意,李严原本在永安,诸葛亮是特意从成都叫来的。而且刘备在托付孤儿时只授予诸葛亮绝对的权威,却没有给李严同等的待遇。刘备死后,诸葛亮的权威上升到了顶峰。“官不论大小,盐由光定”,李严没有得到这样的待遇。所以,如果说刘备在托付孤儿的时候真的害怕的话,他害怕的不是和他同病相怜的老战友诸葛亮,而是可能破坏统一战线的李延,以及李延背后错综复杂的东周派和益州派。

后来的一系列事件也证明刘备的安排是正确的:一开始李延的表现不错,基本上能帮到诸葛亮同病相怜。但久而久之,李延开始打自己的小算盘,试图破坏统一战线,挑拨诸葛亮效仿曹操。“被九罐提升为王”不过是为他进一步的权力铺路。诸葛亮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后来李延做了几件蠢事,最后被诸葛亮拿下。

关于李炎,在江表传有一个非常准确的评价:“他深具实干性和自足性”。他只为自己做打算,不顾大局,太注重个人利益。

李严被革职后,“常应自补,后人不能。”他认为能重新启用他的只有诸葛亮,没有别人。诸葛亮去世的消息传来,李延知道启用无望,很快就抑郁而死。即使被诸葛亮拿下,他还是对诸葛亮抱有希望,从侧面说明他是真的认可诸葛亮的正义。

用一个公正的人去打压一个过于看重个人利益和群体利益的人;用一个能坚持既定政策的人去打压一个路线有问题的人;用一个面面俱到的人,压制一个没有大局感的人,这也说明刘备有洞察力,有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