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监督文言文
1. 含有"望"的文言文句子
望,远视也。——《玉篇》
豕望视而交睫腥。——《礼记·内则》。注:“望视,远视也。”
邻邑相望,鸡狗之音相闻。——《庄子·胠箧》
望之而不能见也,逐之而不能及也。——《庄子·天运》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扁鹊望桓侯。——《韩非子·喻老》
举头望明月。——唐·李白《静夜思》
风烟望五津。——唐·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潭西南而望。——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身恃之长城,面望之景星。——明 倪元璐《袁节寰大司马像赞》
旅上帝及四望。——《周礼·大宗伯》。注:“五岳四镇四渎。”
犹三望。——《左传·僖公三十一年》。注:“分野之星,国中山川皆因郊祀,望而祭之。”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史记·项羽本纪》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梁惠王上》
非汉所望。——《汉书·李广苏建传》
奉英簜以周旋,人咸想望其风采。——明·钱谦益《袁可立授奉直大夫》
望其言是实。——清·林觉民《与妻书》
以人望人,则贤者可知己矣。——《礼记·表记》
绛侯望袁盎。——《史记·袁盎晁错传》
时人望之。——《后汉书·贾彪传》
不意君望臣深也。——《史记·张耳陈馀传》
黯褊心,不能无少望。——《汉书·汲黯传》
望秋先陨。——宋·沈括《梦溪笔谈》
德隆望尊。——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以绝秦望。——《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甚失孤望。——《资治通鉴》
三月之望。——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神覆宇宙而无望。——《吕氏春秋·下贤》
季通弟季良风望闲雅。——《北史》
吾子楚国之望也。——《左传·昭公十二年》
〖画轮车〗左右开四望。——《晋书》
文宗世,宰相韦处厚建议,复置两辅、六雄、十望、十紧州别驾。——《新唐书》
2. 望在古文中是什么意思wàng
①远望;远看。《劝学》:“吾尝跂而~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②盼望;希望;期望。《鸿门宴》:“日夜~将军至,岂敢反乎?”
③埋怨;怨恨;责怪。《书博鸡者事》:“敢用是为怨~。”
④月光满盈时,即农历每月十五日。《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⑤名望;声望。《送东阳马生序》:“先达德隆~尊,门人弟子填其室。”
望洋仰视的样子。
一般用第四个意思的比较多
3. 望详细翻译两段古文原文
齐人伐燕①,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②,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③。取之,何如?”
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④。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⑤。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⑥,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⑦而已矣。”
注释 ①齐人伐燕:公元前315年(齐宣王五年),燕王哙将燕国让给他的相国子之,国人不服气,将军市被和太子平进攻子之,子之反攻,杀死了市被和太子平,国内一片混乱。齐宣王趁机进攻燕国,很快就取得了胜利。 ②五旬而举之:据《战国策.燕策》记载,当齐国的军队攻打燕国时,燕国“士卒不战,城门不闭”,因此齐国军队五十天就攻进了燕国的首都,杀死了燕王哙和子之。 ③不取,必有天殃:因齐宣王认为他攻打燕国太顺利,“人力不至于此”,是天意。所以,如果不占领它就是违背天意,必有灾殃。它是当时人流行的观念。④ 武王是业:指武王灭纣。 ⑤文王是也:指文王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但仍然服事殷商而没有造反。⑥箪:盛饭的竹筐。食:饭。浆:米酒。 ⑦运:转。
译文
齐国人攻打燕国,大获全胜。齐宣王问道:“有人劝我不要占领燕国,有人又劝我占领它。我觉得,以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去攻打一个同样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只用了五十天就打下来了,光凭人力是做不到的呀。如果我们不占领它,一定会遭到天灾吧。占领它,怎么样?”
孟子回答说:“占领它而使燕国的老百姓高兴,那就占领它。古人有这样做的,周武王便是。占领它而使燕国的老百姓不高兴,那就不要占领它。古人有这样做的,周文王便是。以齐国这样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去攻打燕国这样一个同样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燕国的老百姓却用饭筐装着饭,用酒壶盛着酒浆来欢迎大王您的军队,难道有别的什么原因吗?不过是想摆脱他们那水深火热的日子罢了。如果您让他们的水更深,火更热,那他们也就会转而去求其他的出路了。”
4. 望的含义在古文中 ,,,,,,1 本意:最大月相(月圆) 《康熙字典》引《释名》:“望,月满之名也。” 又引《左传·桓三年疏》:“望,月体无光,待日照而光生,半照卽为弦,全照乃成望。” 再比如七月之望,就是七月十五
2 引申意:
(1)远看
举头望明月。——唐·李白《静夜思》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2)希望、盼望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史记·项羽本纪》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梁惠王上》
(3)察看
望其言是实。——清·林觉民《与妻书》
(4)(时间)接近
望秋先陨。——宋·沈括《梦溪笔谈》
又如:望七(将至七十);望五(年龄近五十岁);望四(接近四十岁);望秋(临近秋天)
3 通假字 通“方”。比较
以人望人,则贤者可知己矣。——《礼记·表记》
5. 文言文中“望”字有哪些解释动词:1. (会意。
甲骨文字形,上面是“臣”象眼睛,下面是“壬”( tǐng)。象一个人站在土地上远望。
小篆又加“月”字,表望的对象。本义:远望) 2. 同本义 [gaze into the distance] 望,出亡在外望其还也。
——《说文》。按,此字疑当训远视也。
望,远视也。——《玉篇》豕望视而交睫腥。
——《礼记·内则》。注:“望视,远视也。”
邻邑相望,鸡狗之音相闻。——《庄子·胠箧》望之而不能见也,逐之而不能及也。
——《庄子·天运》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扁鹊望 桓侯。
——《韩非子·喻老》举头望明月。——唐· 李白《静夜思》风烟望五津。
——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潭西南而望。——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3. 又如:望台(指轮船驾驶台);望楼(望远守卫的楼房);望阙(望着皇宫);望乞(希望;乞求);望国(遥望故国);望睹(了望,眺望);望乡(遥望故乡);望祭(望礼。
遥望而祭);望拜(远远望见即行叩拜);望祀(遥望祭祀);望眼(远眺的眼睛) 4. 遥祭,指古代帝王祭祀山川、日月、星辰 [sacrifice in distance] 旅上帝及四望。——《周礼·大宗伯》。
注:“五岳四镇四渎。” 犹三望。
——《左传·僖公三十一年》。注:“分野之星,国中山川皆因郊祀,望而祭之。”
5. 又如:望祀(古代遥祭山川地袛之礼);望拜(遥望拜祭);望表(古代祭祀山川时所立的木制标志) 6. 希望,期望 [expect;hope]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史记·项羽本纪》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梁惠王上》非汉所望。
——《汉书·李广苏建传》 7. 又如:望岁(盼望丰收);望祈(盼望);望幸(臣民、妃嫔希望皇帝临幸);望巴巴(望眼巴巴) 8. 向高处看 [look up]。如:望月(仰望天上的月亮);望羊(仰望远视的样子);望子(期望您。
子,对人的尊称);望洋(仰望的样子);望慕(仰慕);望云(仰望白云);望视(仰视,远视) 9. 察看 [inspect]。如:望色(看人的气色);望气者(一种依靠望天气而预测吉凶祸福的方士) 10. 看望 [visit] 望其言是实。
——清· 林觉民《与妻书》 11. 又如:探望;拜望;看望 12. 通“方”。比较 [pare] 以人望人,则贤者可知己矣。
——《礼记·表记》 13. 怨恨,责怪 [grudge] 绛侯望 袁盎。——《史记·袁盎晁错传》时人望之。
——《后汉书·贾彪传》不意君望臣深也。——《史记·张耳陈馀传》黯褊心,不能无少望。
——《汉书·汲黯传》 14. 又如:望沮(怨恨沮丧);望言(怨言) 15. 接近 [approach] 望秋先陨。——宋· 沈括《梦溪笔谈》 16. 又如:望七(将至七十岁);望五(年龄近五十岁);望四(接近四十岁);望秋(临近秋天) 名词:1. 视野,视力所及 [sight]。
如:望山(古弩上的瞄准器);望中(视野之中) 2. 名望 [prestige] 德隆望尊。——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3. 又如:望轻(声望低微);德高望重;望姓(有声望的氏族);望重(名望大);望臣(有威望的大臣);望雅(声望清高) 4. 希望;盼望 [hope] 以绝秦望。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甚失孤望。——《资治通鉴》 5. 望日,夏历每月十五,天文学上指月亮圆的那一天 [the 15th day of a lunar month] 三月之望。
——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6. 又如:望后(望日之后;向后);望夜(农历十五日之夜) 7. 边际 [bound] 神覆宇宙而无望。——《吕氏春秋·下贤》 8. 仪容 [looks] 季通弟 季良风望闲雅。
——《北史》 9. 有名的人 [distinguished person] 吾子楚国之望也。——《左传·昭公十二年》 10. 窗口 [window] [画轮车]左右开四望。
——《晋书》 11. 酒店的招帘,即酒望 [flag]。如:望竿(悬挂酒招的旗竿) 12. 唐代行政区划的等级之一 [prefecture] 文宗世,宰相 韦处厚建议,复置两辅、六雄、十望、十紧州别驾。
——《新唐书》 介词:1. [口]∶向,对着 [towards;to] 望朱砂庵而登。——《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2. 又如:望前走。
6. 望洋兴叹文言文全文意思解释望洋兴叹
wàng yáng xīng tàn
〖解释〗望洋:仰视的样子。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出处〗《庄子·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原文
秋水时至(1),百川灌河(2);泾流之大(3),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4)。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5),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6)。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7),望洋向若而叹曰(8):“野语有之曰(9),'闻道百(10),以为莫己若'者(11),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12),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3)。”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14),拘于虚也(15);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16);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17),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18),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19);尾闾泄之(20),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21)。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22),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23),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24)?计中国之在海内(25),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26)?号物之数谓之万(27),人处一焉;人卒九州(28),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29);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30)?五帝之所连(31),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32),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33),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34)?”
译文
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而且我还曾听说过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伯夷的高义不值得看重的话语,开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淼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海神说:“井里的青蛙,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大海,是因为受到生活空间的限制;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冰冻,是因为受到生活时间的限制;乡曲之土,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是因为教养的束缚。如今你从河岸边出来,看到了大海,方才知道自己的鄙陋,你将可以参与谈论大道了。天下的水面,没有什么比海更大的,千万条河川流归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歇而大海却从不会满溢;海底的尾闾泄漏海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止而海水却从不曾减少;无论春天还是秋天不见有变化,无论水涝还是干旱不会有知觉。这说明大海远远超过了江河的水流,不能够用数量来计算。可是我从不曾因此而自满,自认为从天地那里承受到形体并且从阴和阳那里禀承到元气,我存在于天地之间,就好像一小块石子、一小块木屑存在于大山之中。我正以为自身的存在实在渺小,又哪里会自以为满足而自负呢?想一想,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间,不就像小小的石间孔隙存在于大泽之中吗?再想一想,中原大地存在于四海之内,不就像细碎和米粒存在于大粮仓里吗?号称事物的数字叫做万,人类只是万物中的一种;人们聚集于九州,粮食在这里生长,舟车在这里通行,而每个人只是众多人群中的一员;一个人他比起万物,不就像是毫毛之末存在于整个马体吗?五帝所续连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忧患的,贤才所操劳的,全在于这毫末般的天下呢!伯夷辞让它而博取名声,孔丘谈论它而显示渊博,这大概就是他们的自满与自傲;不就像你先前在河水暴涨时的洋洋自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