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斯特·克勒的故事

2000年3月23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董事会一致通过,克勒接任米歇尔.康德苏,当选IMF的执行总裁。克勒能够职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带有一丝幸运的色彩。在克勒之前竞选这一职务的是另外一名德国人科赫.韦泽,此位政治经济学专家在世界银行工作了20多年,精通5国语言,可谓阅历丰富,但是美国政府却不买他的账。在经过了长时间的游说之后,施罗德政府终于获得欧盟成员国的支持,***同推选科赫.韦泽作为IMF的领导,即使这样,美国政府仍然认为他缺乏管理世界金融机构的能力,坚决不同意此人入主IMF。当时的舆论认为,欧盟一方的担忧在于美国通过推举当时IMF的临时总裁——美国人斯坦利.费舍尔强化职掌全球经济命脉的企图;而美国政府不同意德国人当选,则是怕欧盟借IMF造成欧元强势,从而削弱美元的货币力量。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在IMF表决前10天,克勒被欧盟***同推举出来,并最终获得了IMF总裁的职位。那时的克勒是德国反对党领导人的经济、金融顾问,并且任欧洲复兴开发银行行长。

不负众望的经济学家

克勒出身贫寒,他出生在波兰东部城市斯凯尔别舒夫,二战时随德裔父母和家人移居德国东部。1953年,他们移居到西德的一处难民房屋内。在8个兄弟姐妹当中,唯有排行第7的克勒接受过高等教育,并获得蒂宾根大学经济和政治学博士学位。

1969年,克勒在德国西南部的图比根应用经济研究所担任报告起草人,由此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7年后,他离开研究所进入德国经济部。1981年,克勒加入德国北部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政府的工作班子,同年加入德国右翼政党基民盟。1982年,科尔任总理时,他在财政部任职。1990年,科尔任命他为财政部副部长,任期到1993年结束。之后5年,克勒担任德国储蓄银行协会主席。

克勒秉承了德国人一贯的务实精神,1998年7月23日被任命为欧洲复兴开发银行行长。任期中,他在向中小企业贷款、解决俄罗斯金融危机等方面的杰出统筹表现,深得欧盟青睐。克勒接任欧洲复兴开发银行行长的时候,这个银行正处于每年损失3.05亿美元的尴尬境地。克勒上任后,立即着手改进原本松散的银行投资政策,并精兵简政,扩大银行储备。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原本以奢侈著称,首任行长盖的总部大楼被英国小报戏称为“大理石银行”,这位行长在大楼顶层的办公室俯瞰伦敦金融区全景,并有私人浴室、专门的图书馆和会议室。克勒上任的时候,夹着一个破旧的褐色公文包,穿着朴素,立即形成了鲜明对比。他腾出了豪华办公室,搬进了一个离其他工作人员更近的小办公室里。

在到各地访问的时候,他不仅与各国元首会晤,也花了很多时间与中小企业主面对面攀谈。他曾经花了两个小时跟一个餐馆老板交谈,而这个小老板只从欧洲复兴开发银行贷款了5万美元。正是这种努力,令银行在这些企业中获得了很高的声誉,放贷还贷额度都有提高。

在担任IMF总裁4年中,他以成功领导该组织为解决阿根廷金融危机作出的努力而备受IMF183个成员国的称赞。德国财政部长汉斯.艾歇尔说:“他了解国际经济,了解政治,他善于处理这些事务。”

矢志推动德国经济复苏

在5月23日举行的德国联邦大选投票中,克勒获得了604票,执政党社会民主党推举的女候选人施万则获得了589票。反对党表示,克勒的胜利对反对党在2006年总理竞选中击败执政党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克勒主张德国进行广泛经济和社会改革,进一步改进社会福利政策。他说,德国人应该更加富有创新和自立意识,“在我看来,德国在步入知识经济社会进程中发展得过于缓慢,”克勒说,“我的目标更加远大:德国应该发展为一个有思想的国度……我们不得不面对现实。为了在21世纪获取一席之地,德国必须奋斗。”克勒认为,德国人不能满足于过去取得的成绩,忘记以“德国制造”标志为代表的荣誉。“我深信,德国有变革的力量。”他说。

克勒将于7月1日接替现任总统约翰内斯.劳就职。联邦总统作为德国国家元首,是国家权力的象征性代表,并无多少实权。尽管如此,克勒仍然信誓旦旦地表示,他将在自己的5年任期内把德国社会和经济振兴作为己任。作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德国失业率目前仍然高于10%,经济增长率接近于零,公***财政巨幅赤字,这样的经济形势令多数德国人认为“好日子已经结束了”。克勒大有“把好日子带回来”的架势,他说,自己并不想作“蓝波式的人物”,而只想成为“每个德国人的总统”。他重申自己参选时的宣言,“更坚决、稳定地推动经济和社会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