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命名的命名机会

小行星是如何命名,普通人是否有命名机会?

小行星是目前各类天体中唯一可以由发现者进行命名并得到世界公认的天体。在地球上60亿人口中,只有极少数人获得以自己名字命名小行星的殊荣。

据了解,我国第一次发现小行星是在1928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对小行星的观测是从1949年开始的。到1994年4月已发现的小行星中,已有120多颗获得国际永久编号和命名权。在全球62个天文台中,该台发现的被列入永久编号的小行星数量名列第五。但是紫金山天文台并不给予普通人命名,主要是命名地名和著名事件,比如北京奥运星和神州星等均是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因为此天文台的上司是中科院,所以想要命名还需要上级批准,然后才能报给国际小行星协会。和紫金山天文台类似的还有国家天文台,情况也是一样。

所以普通民众想要通过这些渠道命名,可能性基本为零。

当然如果普通人也不是没有机会,一些独立的天文机构和个人发现者在命名方面不受政治的制约,向他们申请则有一定的可能性。但是小行星的发现需要强大先进的天文设备,因此个人发现者在中国,几乎绝迹。而能把自己的发现贡献出来命名的,目前仅见过个人发现者:自费巡天者(博客名) 其宣称自认为有条件的普通民众可以向他提出申请,他会考虑申请者的的条件而筛选出突出贡献者向国际小行星协会申报命名。

现在,天空中除了有“中华星”外,还有100多颗由中国杰出人物、中国地名和中国的著名单位命名的小行星。

其中以杰出人物命名的如;周杰伦星、杨振宁星、李政道星、吴健雄星、钱学森星、钱三强星、陈景润星、袁隆平星、谈家桢星、周光召星、田长霖星、田家炳星、曲钦岳星、王淦昌星、张大宁星、高锟星、王绶官星、江涛星、武衡星、巴金星、金庸星、高士其星、卞德培星、李元星、陈嘉庚星、邵逸夫星、曾宪梓星、李达三星、曹光彪星、王宽诚星、查刘璧如星、吕志和星、伍宜孙星、蒙民伟星、李陆大星、李晓华星、张果喜星、张衡星、祖冲之星、郭守敬星、沈括星、明安图星、林则徐星,陈栋华星,陈韬星、林青霞星、徐克星、杨丞琳星、姚贝娜星(20150408,编号41981)等等。

以中国地名命名的小行星有北京星、广东星、香港星、澳门星、台湾星、河南星、铜陵星、黄山星、上海星、西藏星、扬州星、广州星、深圳星、延安星、盱眙星、喜马拉雅星、大埔星、温岭曙光星、敦煌星、河源星、南阳星、紫金山星等等。

以著名单位命名的有希望工程星、南京大学星、北师大星、光彩事业星、中国科学院星、自然科学基金星、三水健力宝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