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31试飞

“鹘鹰”13个月完成首飞

2012年10月31日,国产FC-31“隼鹰”隐身战斗机首飞。时隔整整10年,中航工业近日公开了大量关于FC-31研发过程的信息,让外界惊讶地发现,FC-31仅用了13个月就完成了首飞,速度前所未有。如此快速的研发进程,也让外界对其后续的研制型号J-35抱有更大的期待。尤其是在福建舰下水列装的特殊阶段,人们对歼35早日完成试飞定型充满了期待。事实上,从“隼鹰”到歼35的蜕变过程,正是大变革时期中航工业快速转型的一个缩影。最终,歼35能交出怎样的答卷,关系到海空军大局的整体发展,也关系到设计单位能否彻底洗清战局。多年来提出的批评。

1950年代,我国在苏联援助下成立了沉阳飞机设计研究所(601所),负责战斗机的研发和设计。 1960年代末,考虑到国际形势的变化,601所部分人员调往成都,组建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611所)。此后,我国航空工业在战斗机领域形成了两大核心设计单位。最初,611所主要负责601所交给的歼7的改进任务,而后者则负责歼8的研发。一北,每人负责一个主模型的基本模式。在30多年的时间跨度里,歼7、歼8完成历史使命,新一代歼10、歼11磨砺后,两大设计单位开始面对中国空军的挑战。 21 世纪初的第一个挑战。第五代隐形战斗机的需求。

当时几乎没有人看好我们自主研制先进隐身战机的能力。毕竟,我们在技术储备、产业基础、人才培养等方面都没有做好准备。不过,美国大规模列装F-22A和生产计划更大的F-35也在进行中。军事力量已经进入超前隐身时代,这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为确保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国产隐身战机项目势在必行。最终,北院提交了著名的激进方案,而南院则拿出了“歼十改型”。在此期间,两种方案的激烈竞争,军方的反复取舍,外界不得而知,但胜负却十分明朗。 “走错了路”北方被这个结果震惊了,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发展道路。

此前,南北两个战机设计单位的分工比较明确。南方研究所负责从J-7 到J-10 的单引擎中型飞机,而北方研究所则专注于更大的双引擎战斗机,如J-8 和J-11。机器。北方在国产重型战斗机主力中的霸主地位首次丧失,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比如在苏联时期,也有米格和苏霍伊两个战斗机设计单位,分别负责中型和重型战斗机的研制。苏联解体后,米格设计局由于研制资源锐减、采购量锐减、外贸出口不畅等因素逐渐没落。虽然目前还有米格29K、米格31、米格29M(米格35)等项目在运行,但隐身时代的落伍让其最终被苏霍伊实质性兼并。一度名扬天下。米格设计局已经死了。对于输掉比赛的北院来说,虽然当时还有歼11B和歼15项目在手,而且后来的四代半改型(即歼16和歼11D)也是有把握的,但战斗机的研制和预研一直都是以10年为一个单位,没有对隐身战机等先进机型的研发和持续投入。长此以往,势必导致技术人才落后,最终沦为边缘化角色。竞争必然带来压力,但压力可以激发动力。俗话说,压力越大,潜力越大。受到巨大生存压力的刺激,北方研究所开始筹资研制隐身战机,并于2009年10月正式立项。设计目标是与歼20配合的中型战机,即日后被称为“隼鹰”。

与当初技术激进的双发重型计划相比,刚诞生的“隼鹰”在外观上可以称得上是普通,但也正是这种普通得到了外界的认可。无论是何种类型的现代工业体系,本质上都可以分为设计、加工和材料三大领域。北院早期针对歼20的重型飞机计划看似激进,实则是对国产航空加工和材料缺乏足够的信心,试图用激进的设计来弥补短板。然而,计划越激进,风险就越高。中国空军也批评了这种对计划的不自信,最终选择了更加成熟的歼20。在事实面前发现了自己的认知偏差后,北方研究所基于隐身时代的趋势判断,开始重新审视自身的技术基础、战术设置和军事需求,并在其下推出了“隼鹰”。充分压榨潜力的条件。它成熟的形状是心脏所在的地方。

因此,在2012年10月“隼鹰”首飞后,外界普遍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同时也对中国航空工业在短时间内成功打造出轻型和重型两种隐身飞机感到意外。的时间。但随着“隼鹰”实机意外参加2014年珠海航展并进行航展,舆论风云突变。国产军用装备在研制过程中的保密措施一向严格。比“隼鹰”更早首飞的歼20,直到2016年小批量服役后才在航展上公开亮相,目前还没有公开进行过静态试验。实际的飞机。展示。 “隼鹰”在首飞大约两年后才公开露面,唯一的解释就是缺乏保密价值。也就是说,在“隼鹰”参加展览和飞行表演后,外界确认这是一款与中国海空军关系不大的机型。总之,中国海空军大概率不会接受“隼鹰”入列。

参照此前FC-1“枭龙”的发展轨迹,其最早立项于1986年,相关单位坚持不懈发展12年,才在2018年珠海航展上获得国外采购商——巴基斯坦的认可。 1998年,终于在2009年开始量产,历时23年。 “隼鹰”当时的情况与“枭龙”非常相似。连序列号都列为外贸“FC”(“歼31”自始至终都不存在),也没有大规模的军事资源注入。前景黯淡。这种认知随着2016年歼20的小批量生产和“隼鹰”再次登上航展舞台达到了顶峰。两架战机和两家设计单位的舆论也愈演愈烈。有趣的是,随着“隼鹰”缺席2018年珠海航展,以模型形式展出,舆论的走向又一次发生了变化。 “隼鹰”改进型已获海军认可,未来将成为新型舰载机的说法开始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最终,谜团的答案将在2021年10月揭晓,脱胎于“隼鹰”的歼35完成了历史性的飞跃。北院10多年的努力和坚持,终于收获了丰硕的成果。到2022年,歼35将以超乎外界想象的速度前进。外界对这款中型战机及其设计单位的看法,已经彻底转为正面。北方经历了10多年的涅槃之路,如今已经走完一大半。目前普遍认为,003型福建舰将于2024年服役,与之合作的歼35也将在该阶段完成试飞。这个速度虽然没有13个月研发完成那么震撼,但也是一样的。惊人的。

站在今天回首过去,“隼鹰”于2012年10月实现首飞,最重要的意义不是第二款国产隐身战机的诞生,而是新时代浪潮袭来的北方,它面临着竞争。面对失败的被动和压力,他没有坐以待毙,而是保持着放手一搏的进取心。事实上,作为一款只用了13个月就完成首飞的机型,“隼鹰”诞生于一个毫无隐身设计经验的研发单位。初期的技术水平注定不会太高。事实上,北方研究所并不认为“隼鹰”未来一定能够参加海空军中型隐身战机的竞争。通过“隼鹰”获得隐身战机的技术积累和研发经验,避免在未来的比赛中面对被歼20磨砺过的对手时手足无措。 “隼鹰”之意。

从结果来看,这条路终于走通了。由FC-31进一步脱胎换骨的歼35,如今已经得到了中国海空军的认可。未来将作为弹射航母的隐身舰载机,作为歼20的配套机型存在。更重要的是,歼35还将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以俄制苏57技术有限,加上苏75仍是空壳,它将承担起在全球范围内与美制F-35一较高下的历史使命。正所谓因祸得福,知难而进,北方的隐身飞机时代一开始磕磕绊绊,但此后确实做到了艰苦奋斗,拼搏进取,从“隼鹰”到歼35的研制过程,在中国航空工业中也是空前绝后的。新的旅程。当年失利的负面影响,虽然不可能在这一战之后就烟消云散,但也确实已经消散了大半。

对中航工业来说,通过一次招标,成功激发了南北两家设计单位的潜力,让双方抓住了历史机遇,成为隐身时代的领跑者。这个效果比歼20和歼35本身还要好。更有价值。毕竟战士是可以再发展起来的,人一旦失去了攻击性就很难再恢复了。事实上,现在的歼20和歼35是齐头并进的,甚至是基于彼此的动力需求,促成了国产大推力涡扇15和中推力涡扇19的研制,这已经是一个梦想的情况。与早已停产的美国F-22A相比,F-35性能有局限,俄罗斯苏57隐身性能差,苏75还停留在纸上,中航工业建立了完整的研制体系对于隐身飞机时代的未来,未来只要我们一步一步走下去,至少20年内都不会面临防空主力战力不足的尴尬。这是歼35、歼20这两个设计单位的胜利,也是中航工业的胜利,也是中国海空军的重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