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中的地道战怎么战斗的

关于冀中的地道战怎么战斗的如下:

河北地道战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华北冀中平原上抗日军民利用地道打击日本侵略者的作战方式,是广大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创造的坚持平原抗日游击战争的一种形式。在平原上开展游击战争,不同于在山区。平原上一马平川,对装备精良、拥有现代交通工具的日军来说更有利。

于是在一段时期,冀中根据地开展了一场改变平原地貌的运动,即拆除城墙、开挖道沟等,这些都是为了开展游击战而进行的。而地道最初的功用,是为了躲避敌人,后来发展成了游击战中的一种战斗形式。使无坚可守的冀中平原成为阻击日本侵略军的重要地段。

历史背景

冀中,顾名思义,是指河北省中部千里平原,地处平汉、北宁、津浦、石德四条干线之间,同冀东、北岳、平西、平北根据地相互配合,形成了对华北主要交通干线和中心城市北平、天津等地的战略威慑。可是,反过来看,冀中恰恰处于敌人的包围之中。

1939年初,日军侵占了保定蠡县后,经常包围村镇,制造了一起又一起血案。惨痛的教训,逼得蠡县的抗日军民不得不想个好办法,以躲避敌人的突然袭击。为了保存力量继续坚持斗争,抗日军民开始挖一些藏身的洞穴。

这时的地道是在一些党员或“堡垒户”的住宅院内,挖掘只有两三米深、仅有一个洞口的地洞,俗称地窖子哈蝶。虽然这种初级地道在反“扫荡”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很快遭到日伪军的破坏。这种单纯的藏身洞一旦被敌人发现就无法脱身,属于被动隐蔽、被动埃打型,许多抗日军民和抗日干部因此被捕或遇害。

受野外挖洞藏身的启发,当时的县委书记王夫指示,选基础好的村,在偏辟院落挖多条秘密地道,且院院相通,家家相连,敌人来时便于躲避。

村民们在挖掘过程中也不断改进,有的村发明了连环洞,即洞下有洞、洞中有洞,有真洞、有假洞;敌人逼问时领敌人去假洞,藏在真洞里的党员干部趁机转移。在战斗中,这种被改进的地道很快发挥了它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