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毓秀的社会评价
“郎先生是中国第一代声乐演唱家、教育家,她的艺术造诣非常深厚,她是上海人,但常年定居在大西南,安心教育,从没有动过到京沪‘向上走’念头;郎先生虽然是美声,但由于父亲郎静山与梅兰芳交厚而熟悉京剧等诸多民族艺术,直到晚年还在探索京剧唱腔中的一些优秀的技术如何运用到美声中; 郎先生对青年人特别好!对学生关心、关爱、提携。是一位令人敬仰的老人。”
“西南地区不再有这样令人佩服的大师。她精通英语、意大利语、法语、德语等多国语言,退休后凭着英文功底用电脑写作,撰写与翻译***几十万字的音乐理论和教材。” 郎毓秀的学生、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教师高为杰说,“我们认识50多年了,她是我的长辈、老师、我们还是老乡,所以关系特别亲密。听到她去世的消息,心里非常难受。还记得文革时我们一起关棚的时候,她三天交代问题,我们却是听了她三天的人生传奇故事。她当年与男朋友因庚子赔款而赴比利时留学,为了抗战回到祖国,男友从军在中条山战役做了战俘,20几岁的郎先生到战俘营与男友结婚,然后逃出战俘营,得到百姓的帮助一路辗转来到成都,从此定居直到去世。她退休之后,还一直在教学,为川音的歌剧中心乐此不疲,翻译了大量的专业书籍和文献。她的去世是中国声乐界的重大损失。”
1960年毕业留校任教的四川音乐学院教师泽仁雍珠:郎毓秀老师在音乐教学上影响巨大,“她早就断言,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今后一定是会融合的。”“她教我的东西,一辈子都用不完!”“早年,郎毓秀老师她参加过中央对外文委组织9人文化代表团出访欧洲瑞士、意大利、法国,并在罗马、伯尔尼、日内瓦、巴黎、里昂等城市举办了7场独唱音乐会,是新中国第一个在国外举行独唱音乐会的歌唱家。”“她的舞台遍布农村、工厂,她会拉着战士的手面对面地唱歌,哪怕是业余合唱团请她去唱,她也不会推辞,更没有出场费这一说。” “郎毓秀老师不仅自己学习苏州评弹、闽南南音、京韵大鼓等民间曲艺,还把四川清音、扬琴、单弦、川剧等带进了川音声乐系的课堂,师生一起学。”
2012年4月才完成研究生毕业音乐会的四川音乐学院学生王欣敏说: “老师入院前1个月还在指导我的毕业作品。”王欣敏从2008年开始,几乎每周都要到郎毓秀家接受教学指导,几乎没有中断过。“论文、毕业音乐会,老师坐着轮椅全程督导。”不管是彩排还是最后的正式演出,郎毓秀都会比她早到现场,“一场音乐会有12首歌,中、英、法、德、意五种语言演唱。只有老师能听出我哪一个词没唱准。”王欣敏说,老人教学严谨,但特有的名媛气质,使得教学风格非常的温和。“从来不会生气,不会批评学生,不懂的就一直讲到学生懂为止。” “妈妈平等对待所有的人”,她资助了很多家境贫寒的学生上学,尽管自家并不富裕。
“自从2006年爸爸去世后,妈妈一直都不开心。”没有爸爸的支持,妈妈也不会取得那么多成就。“爸爸就是妈妈的百科全书”。
“妈妈每首歌的第一位听众,必定是爸爸。”“妈妈执着于学习民间艺术,将美声与民族两种唱法融合,也是受了爸爸的影响。”
“小时候,每天早上一醒来,就听到妈妈练声。晚上,如果听不到她练声,我们还睡不着。” “郎先生人很和善,因为脚不方便,需要坐轮椅,平常很少外出,一个月前生病入院,入院之前,都还在给学生上课,经常从郎先生家里飘出动听的歌声。”
“尽管每次出来都会坐着轮椅,但郎老师还是不忘给我们打招呼,简单地说上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