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李大钊生平简介

字守常,河北乐亭人。1907年入天津北洋法政专业学校,1913年冬赴日入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留日期间曾组织神州学会,反对袁世凯。1916年初回国,赴京就任《晨钟报》(后改名)《晨报》)总编辑,不久被解职,转任《甲?》日刊编辑,并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探寻改造中华的新路,曾发表《庶民的胜利》、《法俄革命之比较观》等文欢呼十月革命胜利,是《新青年》主要的政论和杂文作者。1918年任北大经济系教授兼图书馆主任,组织少年中国学会,与陈独秀创办《每周评论》,并协助和指导《新潮》杂志和《国民》月刊。此时写作大量“随感录”杂文,将政治宣传鼓动性和散文诗的抒情气质互相结合。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中,他站在前列,发挥了重要作用。1920年3月,在北大发起和组织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继而联合少年中国学会、觉悟社等团体,建立了北京***产主义小组,是中国***产党创始人之一。

中国***产党成立后,他受党委托与孙中山***商国***合作大计,实行三民主义,改组国民党,促成了第一次国***合作。1924年底任中***北方区委书记并具体领导着京津地区的工人运动和学生运动,1926年,他亲自领导并参加了三一八反帝反军阀的示威游行。1927年初被奉系军阀残酷杀害。

他也是一位诗人。早期诗作多发表在《言治月刊》和《言治季刊》上,1918年后的新诗发表在《新青年》和《少年中国》上。他的诗文,既是“革命史上的丰碑”(鲁迅语),也是文学史上的宝贵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