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秋冬的春天是一部怎样的电影?
第一次遇到蛇,我把它捡起来扔到远处。我采取了互不伤害互不干涉的方法。第二次我伤了蛇。这个时候电影的背景音乐是梵文的哼唱和木鱼的击打声。佛教木鱼以“日夜鱼不遇目”来告诫僧人要日夜思考道教,遵守贱民的戒律。
当徒弟为鱼、蛙、蛇系上绳子时,他以另一种生命的束缚为乐,天真地笑了。他没有对恶进行逻辑思考,恶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缺陷。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此时进入肛门期,欲望的满足(无性)寻求快感。
师父的做法不是去阻止,而是在一切发生后,用感同身受的方式去教育。学徒扛着巨大的石头完成了他的救赎。当他发现那条蛇死了时,他放声大哭。他还不懂善恶,但已经懂得尊重生命。
夏天(青年)开门,徒弟成了小伙子,划着出了庙,这是一种向外的叙事。站在佛像上,我看到的不再是寺庙,而是外国女人,说明我开始向往外国的东西,受到世俗的影响。
当我看到两条蛇在我童年杀蛇的地方做爱的时候,我的笑容释然了,我心中的石头也在童年落了地。蛇的交媾象征着新生命的诞生和童年的告别,但交媾象征着青春的到来。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此时他已进入生殖期,他的主要满足来自于性关系的建立和性意识的萌发。
在圣经中,蛇是诱惑亚当和夏娃犯罪的污秽,意为诱惑。一个生病的女人就像一条蛇,像蛇一样柔软。和尚摸了摸她的胸口后,被转过去念经,她却用手伸向和尚。乍一看,这个场景很有趣,但再看一遍,我还是忍不住打了个寒颤。就像连续剧里的女鬼,那只胳膊是条蛇。
女生来自世俗,生病,有两层意思。第一,青年时期的男女关系中,男性处于主导地位,在这里让女生恶心其实是在削弱她们,让男性原本对女性的渴望在阴阳失衡下变得越来越渴望。这一点从后来两人做爱的位置也可以看出来,就是男性处于主导地位。二楼,既然生病要去医院,为什么要去寺庙?说明不是生理疾病。师父说她的灵魂很痛苦,等她找到灵魂的宁静就会康复。这种病其实是世俗社会带来的对性的变态依赖。
金基德在夏天花了很多时间展示他的门徒和患病妇女的情绪变化。自从病女到来,徒弟的目光就一直在她身上,但每次看的时候,总有一定的距离,不是屏风就是门,这是宗教礼仪对人性的压制。当他打破距离为病妇遮风挡雨时,女孩开始脱下代表禁欲的黑色礼服,换上白色礼服,甚至坐在门前的佛像上,代表压抑佛性的欲望。
但这还不够。金基德让他的徒弟在湖里戏水,但让船旋转。这是一种漫无目的的行为,一种单纯的情绪宣泄,但欲望是可以发泄的,不需要消耗体力。结果病妇入水,白裙湿,身体朦胧,欲望达到顶峰,两人开始性交。
两个人出去做爱的时候,水溢出了门,看起来是个障碍,其实不是。春天水不涨,夏天下降,冬天结冰。其实水象征着欲望。夏天性欲高,所以水相应上升。他们性交的场景选择在溪流边,自然环境中的人和动物本性的合理性被湮灭。
师父发现船里有两个人互相拥抱,就用鸡扎绳把船拉回到前面,然后让船沉下去,两个人就沉下去了。在这里,水仍然是欲望的象征,人在水中有被淹死的危险。如果欲望迷惑了他们的眼睛,他们就会被杀死。就像师父说的,色欲激起占有欲,会导致死亡。这也对应了晚秋的故事线,很巧妙的安排。
如果你细心的话,可以发现每次徒弟破戒,都会有鸡的一幕,鸡的形象就是警惕。好用处,但是金基德好像有点骄傲怕别人不知道,所以让徒弟出庙的时候把佛像带走,出庙的时候把鸡放走。这是导演的行为,不是电影中人物的行为,所以观众看的时候会觉得不合逻辑,那就带着佛像算了,带个鸡。
徒弟带着佛像走了,师傅知道却没有阻止。他起身吟诵,闭上眼睛。佛在他心中,心中有戒律,所以佛像可有可无,与弟子形成鲜明对比。
秋天(成年),门开了,师父站在一根杆子上。当他进入成年后期,他划回寺庙,向内叙述,谈论回归。看到报纸上徒弟杀妻的新闻,他微微叹了口气,开始准备和尚的衣服,这已经预示了徒弟的结局。
回去的路上,徒弟一脸狰狞的推开被挡住的树叶,内心完全被仇恨占据。师父问他怎么回事,他气愤地抱怨妻子的背叛。他狠狠地在板子上插了一刀,心中的恨意无法发泄。他在水里发泄愤怒,在他曾经做爱的地方尖叫,像是对过去的咆哮。
师父采取三种方式化解心中的仇恨。前两个,比如年轻时绑在身上的升级版石头,第三个是用杀人的刀刻经书。
弟子斩断三千片烦恼,仿佛与世隔绝,脱离了世俗。警察来的时候,他出现了。师父说他可以轻易杀人却杀不了自己,所以面对警察的枪他无法冷静。你越是没有耐心,就越是不能准确的达到目标。世俗的警察用枪都记不住的事,安静里面的老和尚用石头就能轻而易举做到。
弟子刻经的时候,每刻一个字就会觉得平静一点,自然就少一点仇恨。一开始刻字很乱,很凶。终于,内心平静下来,终于可以睡觉了。电影里有一个场景,一个徒弟坐在一座漂浮的寺庙前。庙在动而不动,他的心终于得到了最大的安息。
秋天以师父自焚而告终。关于师父的死因,网上众说纷纭,但都无法解释原因。他们以为是绝望,死后变成了蛇。春天刚从蛇开始,蛇是邪恶的象征,人性本恶。春夏秋冬又是一个春天,这是轮回,从冬的篇章就能看出来。这就像是封闭环境下的无限循环。弟子们追随师父的脚步,无法跳出绝望,因为本性是邪恶的,死亡是解脱,但最绝望的是死亡是开始。
猫成为秋季文章中的主要形象,网上观点显示猫是警觉的。我不这么认为。猫最大的特点其实就是温顺,就是和徒弟比。
《冬天》(晚年),学徒归来,导演金基德饰演,蒙面女子抱着孩子来了,打算抛弃孩子。遗弃孩子是一种犯罪,所以她蒙着脸以示羞耻。但同时,这也是导演的计划。面具让人想看清自己的本来面目,徒弟有揭开面具的欲望,就像第一次破戒一样。所以,女人半夜就走了,但她不想掉进徒弟警告她的冰窟里。女人的死归咎于和尚,但这也是对她自己罪行的惩罚。
知道自己心中的欲望还藏着,弟子捆绑了石头,开始自虐,几段蒙太奇苦行穿越时空,与春天相连。
又一个春天来了,孩子长大了,却也开始虐待动物,而且更加残忍,笑容依旧天真。
看完电影,心里充满了绝望,一种无力感,一直在纠结女性的身份。后来发现,女子面具的设定,不仅是对徒弟的考验,也是对我们的考验。如果我们坚持这样,岂不是无法逃避?仔细想想,徒弟就是天下。一个人的人生,春夏秋冬,都是不断分裂的自我,自我和超我,越想越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