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实务:如何解决小金库的问题

本案例列出的问题是***性的,解决方案尽管笼统,但也有值得借鉴之处。企业是活跃市场的基本力量,也是壮大地区财政实力的主要来源。然而,由于财务管理混乱,使得一些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没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所以,解决他们存在的财务问题,提升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是当务之急。

结合本案例当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一个在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的难题,以下我们专题讨论“小金库”的表现、原因、风险以及治理方法。

 1. 企业“小金库”的表现形式

 “小金库”在我国的一些企业普遍存在,尤其是民营企业,几乎家家都有这本“经书”,“症状”百出。具体表现如下。

 (1)截留主营业务收入,建立“小金库”。例如,某农资经营企业的销售客户主要是农民,农民在购买他们的产品时很少要发票,有时仅仅开个收据。企业就把这些不开发票的主营业务收入直接放入“小金库”。最后,企业账面亏得一塌糊涂,“小金库”里却存放了300多万元。

 另一个例子是,某家具经营企业的销售客户主要是个人,收取的也多是现金,他们在开发票时就采取“大头小尾”的方式,给客户的一联发票开3 000元,企业记账的那联发票开300元,甚至更少,然后把两者之间的差额2 700元放进“小金库”。

 (2)截留其他收入,建立“小金库”。例如,某制造企业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形成不少边角残料,他们就把出售这些废品、废物、边角料的收入,直接存放在“小金库”。再比如,某商业企业处理一辆货车,取得现金收入5.3万元,他们没有按正规的“固定资产变价收入”的处理方式记到企业的大账上,而是存入了“小金库”。

 (3)采取“多报少支”的方式建立“小金库”。例如,某企业在发工资时,账面上给职工发2 000元,职工实际拿到手的钱只有1 200元,中间部分就转入了“小金库”;同时,他们还采取“多报少支”的方式,虚报夜餐补助费、招待费、加班费等,套取现金,转入“小金库”。再比如,某生产企业在购买10万元原材料时,向货主支付了20万元,让货主返回10万元,转入“小金库”。这种现象比较常见。

 (4)直接虚列支出名目建立“小金库”。例如,某销售企业效益不错,为了逃避税收,他们就“签订”了一个50万元的企业管理咨询合同,然后把这50万元转进咨询公司的账上,取得发票并“正规”入账。咨询公司扣除3万元税费后,把结余的47万元用现金分次转回销售企业,销售企业都存入了“小金库”。尽管损失了3万元,但销售企业偷逃了16.5万元的企业所得税,以后用“小金库”的钱给高管发奖金,又逃避了个人所得税,老板觉得很“划算”。

 再比如,某制造企业有一定的规模,在当地也有一定的影响,一方面要维护“形象”,一方面还要请客送礼打回扣。他们就把100万元的资金转到另一家“兄弟企业”,在账面作挂账处理。这100万元一挂就是3年。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往来账款超过一定的年限不清理,就可以作为坏账处理。他们正是利用这项规定的不完善之处,使这100万元超过规定的年限,形成坏账并处理掉。其实是“账销案存”,制造企业私下已与“兄弟企业”谈妥了条件,给他们一定的优惠,将制造企业的一些不合理支出直接在“兄弟企业”支出,从而形成了变形的“小金库”。

 (5)专门给企业领导建立的“小金库”。例如,某企业预算制度规定,一把手的年招待费为10万元。实际上这个数字远远不能满足一把手的“工作需求”。他们就通过虚报费用、截留收入等方式,给一把手建了个专用“小金库”。

 (6)企业职能部门建立“小金库”。例如,某企业在外地设立了一个销售部门,因为企业设定的奖金有限,为了激励员工的积极性,销售经理就动了私设“小金库”的念头,反正企业总部也设了,我们为何不设一个?这个企业的产品在外地主要是通过批发和零售两个渠道销售的,批发价300元,零售价380元,销售经理就基本“取消”了零售,给企业总部按批发价结账,将零售产品多出的80元现金截留到部门的“小金库”。没有零售总会让人起疑心,为了掩饰,销售经理就把部分零售产品按320元的批量价与总部结算,将差价转入“小金库”。

 (7)财务人员建立的“小金库”。例如,某企业资金雄厚,经常向企业拆借出一些资金,但利率是10%,比银行贷款利率高一倍多。企业的财务经理就利用职务的便利,用高于银行利率的借款利息,建立了一个“小金库”。

 以上说了“小金库”,下面就要顺便提一下“账外账”,以便明确基本概念。“账外账”是指违反《中华人民***和国会计法》和国家有关规定,在法定会计账册之外设立的账册。“小金库”是指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侵占、截留国家和单位收入,未列入本单位财务会计部门账内或未纳入预算管理、私存私放的各项资金。“小金库”只是“账外账”的一种表现形式,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但都属于违规违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