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讲述了一个怎么样的故事?

在草场与几个少年交锋过后,随着剧情的发展,光线再次暗下来,是台球室和舞厅,之后才是小四家的明亮白天。总之随着光线的一暗一明,导演控制着观众的情绪和心理,使这部影片有张有弛,静中压抑着波澜涌动的暗流。拍摄角度  导演极少用特写,在我分析的这段内容中,应该没有特写(如有,请各位指出)。相反,导演用了大量的中景,反衬出人物的无力、孤独、困惑、摇摆、极易破碎的状态。 

? 影片开始小四爸爸坐在教导室房间,镜头是从门口拍进去的,爸爸的身材显得十分渺小,说话声音仿佛都盖过了他的身体。第一次拍小四回到家,也是采用中景,黑暗中的墙壁占了半个银屏,小四在亮灯的那半房间里吃晚饭,空间狭窄,给人逼仄压迫之感。在拍全家人吃饭的镜头也是从客厅拍到饭厅,几乎看不清每个人的面孔,只能听到母亲说话的声音。在聚会、公交和草场,导演极力避免人物脸部的特写,总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冷静地看着镜头中的人物,使观众感觉不到人物细致的表情,难以揣摩出人物的心理。

只是这种压抑感始终存在着。  导演拍学生的上课镜头采用中轴线来拍,画面显得很稳重,一点不轻松。他也尽量与学生头部平视的视角来拍摄,使观众和学生有了近距离接触而有亲近感。  这段内容中唯一的远景出现在小四和小明在草场的一段,从拍摄角度来看,开阔的视野、一览无余的草场风光也为两人的相处创造良好的氛围。远景拍了多次,在影片中是弥足珍贵的,这也是导演的用心所在。方言和话语  影片富于特色的是方言,大陆各地方言的夹杂,浓缩了大半个中国,反映了到台湾的这一层人的地域多样性和复杂的心理。教官说:“台中让我想起汉口。”小四母亲说:“跟日本人打了八年仗,现在住日本房子,听日本歌。”汪狗用上海方言讲着美国的高楼大厦:“这是真的呀。”从这些话语里我们能深切着感受到导演所要展现的不仅是小四的故事,而是一层人、两代人、一个台湾、一个特殊时代的故事。  从这些细微的地方,我们自然惊叹于导演对场面调度拿捏的恰到好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