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锡进个人资料简介(胡锡进的照片)

胡锡进代表的是谁?

《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是个网络红人,经常对国际问题发声,在国际社会中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他虽然是《环球时报》总编辑,但写的文章和视频都是以个人名义进行,写文章署名也是他个人的名字,因此,他代表的肯定是个人立场,他的表态不能说是官方立场。但是,事件不是那么简单。他的身份决定了他不是那么简单。

他的身份是《环球时报》总编辑,而《环球时报》又是《人民日报》的下属单位,是正规的官方媒体。作为一家官方媒介的总编辑,作为体制内的一个媒体官员,任何发声不能不受到官方立场的制约,必须与官方的立场保持一致。

简介:

胡锡进他1960年生于中国北京,1982年,22岁胡锡进毕业于解放军南京国际关系学院,后来又考入北京外国语大学攻读硕士。

在硕士毕业后,胡锡进进入《人民日报》从事新闻记者工作,在90年代到和本世纪初,胡锡进多次到海内外采访。曾还常驻南斯拉夫、海湾等前线,报道波黑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等。

胡锡进,男,1982年毕业于解放军南京国际关系学院。1986年加入中国***产党,同年考入北京外国语大学读研究生。1989年获前苏联硕士学位。现任《环球时报》总编辑。

胡锡进哪里人

胡锡进是北京人。1982年毕业于解放军南京国际关系学院。1986年加入中国***产党,同年考入北京外国语大学读研究生。1989年获前苏联硕士学位。现任《环球时报》总编辑。

2005年10月起,担任环球时报总编辑,强调中国媒体不要被西方媒体误导,希望媒体能独立思考,冷静建言,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扩展资料:

个人履历

1978年10月—1982年0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本科。

1982年07月—1986年0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87153部队教员。

1986年09月—1989年11月,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系硕士。

1989年11月—1993年03月,人民日报国际部助理编辑、编辑。

1993年至1996年,任《人民日报》常驻南斯拉夫记者,其间深入战火中的波黑,后写作《波黑战地采访手记》一书。

1996年06月—1997年10月人民日报社国际部编辑、主任编辑。

1997年10月—2005年09月,任《环球时报》副总编辑。

2005年09月—2010年06月,任《环球时报》总编辑。

2009年4月,《环球时报》创办英文版,胡锡进兼任英文版总编辑。

2010年06月—,任《环球时报》总编辑,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

胡锡进什么来头?作为首位中国的战地记者经历了什么?

提及战地记者这一工作,脑海中第一时间浮现的词语就是危险。他们需要深入到战场上获得第一手资料,并且将这些珍贵的资料传回到大后方。战争发生之后,战地记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们不仅需要有极高的新闻素养,能够对事件有独到的看法,同时还应当有足够的勇气和热情。

毕竟现在是和平年代,很少有人愿意以身犯险。关注新闻或实事的人对胡锡进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他经常在各种媒体平台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常常能够切中要害。看到的人都不禁感慨,胡锡进到底是什么来头,竟然行文如此干练豪爽。

01从小怀揣文学梦,最终成为记者

胡锡进出生于北京,他的父母都是普通的工厂工人,当时家中一***有五个孩子,所以生活过得很是拮据。父母两个人的工资要想养活五个孩子并不容易,因此在当时想读书都成为了一种奢望。虽然家境贫寒,但是并没有影响到胡锡进对文学的热爱。

恢复高考时,胡锡进正读高二,对他来说那是最关键的时刻,能否进入大学成功实现自己的文学梦就看最后一年成绩如何。但就在所有人奋力备战高考的时候,胡锡进却选择了写小说。他甚至占用了复习时间来写他的小说,在外人看来这就是不务正业。

但谁也没想到这个大家眼中的怪人最后顺利考上了大学,虽然写小说占用了他的复习时间,但是这并没有影响他的最终成绩。1978年,他成功考入南京外国语学院,主修俄语。在毕业之后,他被顺利地分配到了北京的一个军区,负责教授俄语。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胡锡进面临转业,此时在他面前有两个选择,第一个选择是进人民日报社,第二个选择是去进出口公司。经过一番纠结之后,胡锡进选择了做一名记者。因为他向往有挑战的生活,希望做一份能够激起他热情的工作。

02选择做战地记者,深入波黑战争前线

进入人民日报社之后,胡锡进因为有当兵的经历所以就被派去了南斯拉夫做驻地记者。就在这期间爆发了波黑战争,由于曾经当过兵,并且他又向往有挑战性的工作,于是胡锡进做了一个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决定。他选择到前线去报道波黑战争,成为了中国第一位战地记者。

后来经胡锡进回忆,在前线工作时,他近距离体会到了战争的残酷,那是他第一次离战争那么近、离死亡那么近。有一次胡锡进正在房间里吃饭,一枚炸弹就落在了他房间的不远处,顿时周围枪声四起,但胡锡进依旧淡定地吃着饭,因为这样的场景他已经见过太多次了。

即使条件艰苦,胡锡进也坚持写报道,向大后方传回第一手的战争资料。由于当时深入前线的记者少之又少,所以胡锡进撰写了许多独家报道。

胡锡进曾多次远赴海外进行采访,这些经历丰富了他的见识以及经验,由于能力出众,所以他策划了许多采访活动。之所以胡锡进如此犀利,面对问题能够直指要害,就是因为他经验老到、思想成熟,看待问题十分全面。正是因此,所以他发表言论的时候并不会存在偏私行为,总是公正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在公众印象里,胡锡进一直是一个正直的媒体人,他总是站在国家立场上进行发声,并且毫不畏惧。由于有丰富的海外采访经历,所以胡锡进在点评国际事务时有自己独到的看法。他既能够保证立场客观、不偏激,同时又能够捍卫本国利益,因此让人十分敬佩。

在和平年代,能够毅然决然选择做战地记者的人少之又少,毕竟上前线就意味着生命安全受到威胁,这是很多人都畏惧的。但胡锡进不一样,骨子里不甘平凡、向往刺激的他十分热爱这份工作,既能增长见识又能为国家做事,对他来说这份工作再合适不过了。

03小结

战地记者这一身份值得人们敬佩,他们深入前线,最大限度的还原战争,从这一点来看胡锡进确实很有勇气。因为亲眼见过、亲身体会过战争的痛苦,所以胡锡进更加向往和平,并且也更加珍惜现如今安定的生活。在面对争端时,胡锡进总是站在公众角度进行思考,因此才能够犀利的指出问题,并发表令人钦佩的言论。

胡锡进是东北人吗?

胡锡进是北京人

胡锡进

职业:记者

生日:1960年4月

代表作品:《波黑战地采访手记》

简介:胡锡进,男,1960年04月出生,籍贯北京,198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1986年加入中国***产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