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武术育人价值的看法
对武术育人价值的看法如下:
中国人民千百年来的习武实践和多年的科学研究,都表明武术由于注重内外兼修,对身体有这多方面的良好影响。武术在长期发展中,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重礼仪、讲道德的优秀传统。“习武以德为先”,说明武术练习历来十分重视武德教育。
尚武和崇德是练习武术过程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其精神可以培养青少年尊师重道、讲礼仪、守信、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有益于人的全面发展。
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功法、套路和搏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他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而形成的内容丰富精深、社会价值广泛、文化色彩浓厚的我国特有的体育文化形态,与我国传统文化的诸多发面有着密切的联系。
武术运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且不受年龄、性别、季节、场地、器材的限制,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中国人民千百年来的习武实践和多年的科学研究,都表明武术注重内外兼修,对身体有这多发面影响,经常练习能收到壮内强外的健身效果。
武术不但可以起到健身壮内的健身效果还具有培养人的道德品质的作用。他可以对人有良好的竞争意识的培养,可以使练习者在坚持不懈的练习过程中体会到自强不息的的精神。
武德的起源
“武德”一词最早始见于春秋战国时期左丘明所著的《左传》一书。它提出:“武有七德,禁暴、 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虽然这里讲的是诸侯用兵道德要求,但与武林的"武德"仍有渊源关系。春秋战国时期是武德理论的形成时期,并且深受儒家等伦理思想的影响,中心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
儒家的“仁义”思想深深地浸透在武术的道德观念之中。“学拳以德行为先”就反映了这样的观念。以后随着时代的发展,武德的蕴涵也逐渐变化发展,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不断相适应、相融合而发展。
武术的各拳种流派也都有自己的:“门规”、“戒律”、“戒约”,并有“三不传”、“五不传”、“十不传”以及“八戒律”、“十要诀”等作为武德的标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下层人民发扬了武德光辉的一面,造就了历史上无数反抗暴君或入侵者的英雄人物和侠客义士。